唐太宗李世民的臣子中,有许多能人异士,像是家喻户晓的魏征、尉迟恭、秦叔宝,而作为大唐众多能臣中难得的全才,应该首推李靖。
李靖这个经常在西游记中出现的神话人物,在历史上是以唐代“军神”的身份首先为大家所熟知的。
李靖在隋末唐初的农民起义中,屡建奇功,在世之时就因功劳大拜尚书右仆射,也就是俗称的“宰相”。
而李靖有一位跟他同朝为官的“徒弟”,在唐朝的边境战争中,也曾经建立过非常大的军功,这个人就是侯君集。
而这对师徒最终都因为功高震主而隐退,但是他们的结局却截然不同。
唐太宗的亲信,跟随李靖学习兵法
侯君集年轻的时候,就加入秦王李世民的幕府,在推翻隋朝的战争中随军出征,历任左虞侯、车骑将军,封全椒县子,渐渐受恩遇,成为李世民的心腹,并经常参与谋议。
对于侯君集,最大的政治筹码应该是帮助唐太宗登上皇位,在得知太子李建成的杀心之后,侯君集积极谋划并参与了玄武门政变,因此特别为太宗看重。
侯君集历任右卫大将军、兵部尚书、吏部尚书,还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那么他是怎样一步步成为一代名将的呢?
众所周知,唐朝特别重视军功,许多人都是在边境建功立业,荣耀加身的。
不过侯君集并不是少年成名,他自幼性格虚伪,喜欢自夸自大,玩弓箭没能形成技艺,却对外人说自己是武艺高超。
所以侯君集年轻的时候一直处在小配角的状态,因为跟着秦王李世民起家,所以一路还算是顺风顺水,玄武门之变后,他一跃成为肱骨之臣,官拜兵部尚书,也开始参与朝政。
侯君集行伍出身,没读过什么书,也没丰富的管理工作经验,而兵部尚书主管一个国家的国防军队事务,所以唐太宗把李靖介绍给了侯君集,李靖也成了钦点的老师。
李靖在唐朝时,就是有如雷贯耳的“军神”了,所以才被钦点教授侯君集兵法,李靖此时任尚书右仆射,此时尚书省左仆射正是明相房玄龄,他们一文一武,都是人才中的人才。
李靖此时还被封为封代国公,能有如此高的地位,是因为在唐代立国的几次大型战役中,李靖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早年他随李世民东进,击灭在洛阳称帝的王世充,又率军消灭盘踞在南京的辅公祏,更是在北方打赢了泾阳之战保卫了太原,而后出奇谋灭亡了东突厥,解决了唐王朝的心腹大患。
李靖作为一名有着丰富战场经验的帅才,教授兵法当然是手到擒来,不过侯君集就不是了,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侯君集向李世民报告:“李靖要谋反。”
知人善任的唐太宗李世民并不相信,侯君集便说,李靖只教他粗略的大纲,精妙之处都避而不谈,由此可知李靖有贰心。
李世民向李靖推问原委,李靖回答说,不是我要谋反,这恰恰是侯君集要谋反;如今天下安定,四海升平,我所教授的知识,足可以制衡四方,如果他一定要我全部教给他,不是为了谋反又是为了什么?
这样看来,两个人都没有真正的证据,也不能只凭经验和感觉来判断谁对谁错。
而在李世民看来,侯君集鞍前马后跟他打天下,又是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近臣,而李靖是开国重臣,军事人才,同时为人沉稳,少言寡语,从不居功自傲,此事的争执也就当做小矛盾调解后作罢了。
勤奋好学,建功西域
就是在侯君集学习兵法后的几年,也就是贞观九年,唐朝西部位于河西走廊上的吐谷浑叛乱,李靖再一次挂帅出征,这一次侯君集为行军总管,位同副帅。
对于侯君集而言,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再加上有“名师”的现场演示教学,侯君集的军事天赋也表现了出来,他在这场大战中,利用分进合击、穷追猛打的战术,一举击败吐谷浑军。
李靖作为主帅也肯定了侯君集在这次战争中的成绩,而侯君集也充分显示了其清醒的战场意识以及较出色的指挥才能,同时为他日后出征西域锻炼了挂帅出征的能力。
这次战役之后,李靖愈发觉得功劳太大,怕引火烧身,不断地向李世民请辞,最终被允许在家领尚书的闲职,可以说李靖和李世民是互相成就了。
侯君集的成长是迅速的,这次大战后,他又进位吏部尚书,主要负责官员的选拔,侯君集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这之后开始努力学习,进步很快,侯君集出为武将,入为大夫,一时间享有美誉。
贞观十三年,侯君集迎来了自己一生光辉的顶点,他被任命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总领攻打西域高昌国。
在率部奔袭七千里,穿过草地荒漠,通过艰苦卓绝的征战后,侯君集终于以自己的智勇灭掉了不尊大唐的高昌国,打通了西域各国的通道,还遏制住了西突厥的进犯。
自此侯君集功劳大、恩遇厚、位高权重,为李世民特别倚重,贞观名臣魏征就很推崇侯君集,说他有宰相之才,曾向唐太宗建议,让侯君集任仆射(宰相)。
可是唐太宗认为,侯君集喜欢自我夸耀,所以没有听取魏征的建议,但侯君集作为唐朝开国二十四功臣之一,位列第十七名登上凌烟阁,可谓尊荣之极。
能力强却品行瑕疵,能成大器,却不懂得进退
侯君集生性贪婪,消灭高昌的时候,将大量的珍奇宝物占为己有,他的手下将士,也上行下效,竞相偷盗,因此也埋下了他和皇上的矛盾。
侯君集还犯了一个大错,在没有奏请朝廷的情况下,自作主张委任官员,让其他官员上书抓住了把柄,再加上他为人狂妄自大,慢慢的也遭到太宗皇帝的猜忌。
在平定高昌的庆功宴上,李唐宗室的江夏王,李道宗,同时也是这次高昌国之战的将领,对唐太宗说:“君集智小言大,举止不伦,以臣观之,必为戎首。”
李道宗还告诉唐太宗,侯君集因为有功劳,觉得自己才能不在房玄龄、李靖之下,身为吏部尚书,自比宰相,还经常发牢骚。
唐太宗告诫李道宗说,侯君集有军事才华,任何官位都能胜任,而且立了大功,不能用一句两句话来推测,如果时候到了,肯定把宰相的位置留给他。
这时候能看出,侯君集有才华,又是太宗信任的人,李世民对他给予了厚望。
不过侯君集终究是浪费了自己的机会。
侯君集处于荣誉的顶峰,但不久就有人举报他灭高昌时私藏宝物、擅法专权等不法行为,按律当治重罪,可是中书侍郎岑文本认为功臣大将不可轻加屈辱,唐太宗考虑之后,觉得岑文本言之有理,便放了侯君集,不过安排他闭门思过。
如果侯君集还记曾经教过他兵法的李靖,也许就会感激和理解李世民的良苦用心,可他觉得自己两次出征西域,战功卓著,本该嘉奖,如今却禁足在家,因此闷闷不乐,逐渐生出了反叛之心。
反叛之心已露,悔之晚矣
他先是跟同样被贬的功臣张亮一同密谋造反,后张亮向太宗揭发,因而未能得逞,而此时李世民依旧念及旧情,没有惩罚他,只当他是一时冲动说错了话。
不过侯君集还是行差踏错,碰了李世民最忌讳的问题,那就是太子李承乾的谋反问题。
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此时正好在东宫任职,太子李承乾因为不太受唐太宗的信任,于是多次派贺兰楚石引侯君集入东宫,侯君集又来到了自己当初“玄武门之变”的老路上,可是这次他面对的是李世民。
侯君集与李承乾谋划多日,但是常常心中不安,晚上也睡不着,妻子劝侯君集,让他到皇上面前领罪,如此才能保全自己,但侯君集没有听妻子的话。
由于侯君集心神不宁,经过自己的家门时常左顾右盼,过家门而不入,突然又策马而去,这一反常的现象,传到在家闲赋的李靖耳朵里,让他不禁脱口而出“不好,侯君集要起兵谋反!”
果不其然,李承乾谋反的事情最终败露,太子位被废,贺兰楚石为了自保,又将侯君集与李承乾一起谋划的事告诉李世民,侯君集走上了万劫不复的绝路。
李世民念及早年间的君臣之情,不想治侯君集的死罪,可是在太子谋反这件事情上,已经让满朝文武想到了早年间的“玄武门之变”,于是纷纷进谏,说侯君集之罪天地难容,必须斩杀。
李世民最后只得将侯君集处死,临死前,侯君集依旧不承认自己造反,他只说是命运捉弄,才走到这一步,然后淡定受死。
侯君集的遗愿是,请求赦免自己的妻子和儿子,为自己守丧,李世民同意后,也只将他的妻儿流放岭南。
其实作为下属,多立功、立大功本没有什么错,但是怕的就是得到提升和令人羡慕的奖赏后,忘乎所以,骄傲自大。
侯君集没有学会以退为进,韬光养晦,忍一时之气,白白断送了自己和皇帝之间难得的信任,也辜负了自己一代名将的名誉和使命。
如果我们看李靖和侯君集的一生,同样是战功卓越,才能过人,并且李靖比侯君集,功劳更大,恩宠更少,如果李靖有侯君集一次的骄傲和错误,可能早就因为功高震主而被杀了。
可最后李靖却能善始善终,比之侯君集,足以见其不单单有大勇,还有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