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11月,年轻的周恩来被任命为著名的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此时,他仅26岁,正值青春年华。是什么让他在如此年轻的年纪,就被授予这一重要职务?首先,他是中共广东区委的委员长,负责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广东,还包括广西、香港和厦门的党的工作,这在党内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当时的黄埔军校政治部并没有那么重要。早期的黄埔军校政治部结构极为简陋,其地位也被普遍低估,鲜有重视。该部门的首任主任是戴季陶,副主任则是张申府。除了主任和负责编课的教官外,几乎没有其他工作人员,并且大部分人对这个政治部并不抱太高的期望。张申府在任职一个月后便辞职而去,不久之后,戴季陶也选择了离开。此后,政治部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没有负责人,只有两名记录书记在勉强维持工作。
后来,邵元冲接任了该职位,但他对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不高。他通常住在广州,每隔一两天才会去一趟军校,仅仅处理一些例行事务。虽曾举办过两次政治讨论,但他整体上并没有在工作上表现出什么实质性的成效。结果,政治部愈发显得死气沉沉,成为一个毫无用处的机构。师生们对此倍感不满,纷纷高喊着“加强政治工作,撤换邵元冲”的口号。11月,邵元冲随孙中山北上,随即离职,政治部的主任之职便落入了当时兼任该校政治教官的周恩来手中。
周恩来踏入这一全新的政治部主任角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然而,他一上任便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工作思路清晰而又极具创造性,迅速将政治部的工作引入正轨。其热情和干劲使得军校的政治工作焕发出新的活力。随着其工作成果的展现,政治部的地位也随之提升,最终发展成为军校中最重要的机构之一。周恩来在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任职,标志着他在中国政坛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陈冠任著、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以及《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凝聚在毛泽东旗帜下》这两部作品详细描述了周恩来成为中共主要领导人的整个过程。这套书因其精辟的论述和丰富的历史细节,已成为该出版社年度的畅销书,销量超过百万,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成为红色历史书籍中的经典之作。
(友情提示:本书市场上已有盗版出现,请读者关注,谨防购买低价盗版书,建议前往正规渠道选购“自营”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