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创作大赛中的许多角色,像秦琼与程咬金,显然与历史上的记载有所出入。在真实的隋唐史籍中,秦琼并未担任过天下督招讨兵马大元帅,而程咬金也并非混世魔王大德天子。实际上,秦琼的历史角色不过是唐军中的一名单挑高手。在史书中,所谓的“隋唐十八条好汉”几乎都未能成为秦琼的对手。他在隋军、瓦岗军以及唐军中的好兄弟与战友,最为知名的便是罗士信。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的忠义传记里,这位英雄人物的事迹都有记载。而程咬金,也是在这些历史记载中与秦琼结为至交,并且以武艺精湛闻名,他的武功甚至超过了裴行俨,后者是小说中隋唐第三条好汉、银锤太保裴元庆的历史原型。
在隋大业十四年(也即隋恭帝杨侑义宁二年或隋恭帝杨侗皇泰元年,关于“恭皇帝”可能让你有所疑惑,因在隋朝末年,确实存在过两位恭帝:李渊支持的代王杨侑,和王世充支持的越王杨侗),以及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之间,李密率领的瓦岗军和以王世充为首的隋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这场偃师城北的大战中,裴行俨本应支援单雄信,但在战斗中不幸被敌方弓箭射落,昏迷不醒。程咬金见状,奋力挺枪而入,为裴行俨解围,还拼尽全力带着他突围,在途中他更是折断了刺穿自己身体的长槊,并成功将追击的两名敌将刺杀。
隋朝末期的动荡局势,远超汉末三国的复杂与混乱。除了李渊、宇文化及和王世充等称帝立王的历史人物,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割据一方的“反王”,如窦建德、薛举、李轨、刘武周等人。而这些人的名字仅在粗略翻阅《两唐书》时就能发现。至于瓦岗军的许多将领,尽管地位低下,却在历史的浪潮中打破了种种束缚,甚至有了自己的王朝。比如刘黑闼,他原本是瓦岗军中的一名裨将,低于秦琼、程咬金等人的地位,但他不仅吸纳了窦建德的残部,还成功打败了淮安王李神通和幽州总管罗艺的联军,甚至在与唐朝的大将李世勣对抗时占得上风,堪称为“草根逆袭”的典范。
至于程咬金,虽然历史上他并没有登基称帝,但小说家却赋予了他“混世魔王大德天子”的形象。在《说唐全传》中,程咬金虽然并非瓦岗军的首领,却因为一系列诡计被推举为“皇帝”。小说中的情节巧妙,程咬金在集体抽签决定谁下地穴时,其他人都抽到写有“去”字的纸条,而程咬金则抽到了一张空白纸条。尽管程咬金不识字,却凭借直觉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愚弄。类似的智斗在三国时期的张飞与赵云之间也曾发生过,比如诸葛亮让张飞和赵云争夺桂阳的任务时,采用了类似的手段,使得张飞无法顺利完成任务。
说到“地穴”这一设定,在许多古代小说中都有类似的情节。比如在《隋唐演义》中,秦琼的朋友狄去邪便早早就探入地穴。在隋炀帝仍在世时,负责开凿大运河的麻叔谋也曾遇到过一些神秘事件,其中包括发现沉睡的仙人,以及一座闪烁着神秘灯光的地穴。在此,狄去邪以身探入,发现了一个与历史故事中隐秘传说相符的场景:一头怪兽被铁链拴住,最终揭示出这竟是隋炀帝的化身。
更有趣的是,当程咬金在故事中穿上“皇帝”的衣袍后,他在地穴中见到青龙与猪婆龙(即隋炀帝的真身)激烈对抗,河水因而翻涌。程咬金本不知鳄鱼为何物,但他看到这场空中对决时,完全不管谁胜谁负,便决定赶紧逃离。回到地面后,程咬金重新穿戴好“皇帝”装束,并在徐茂公的指引下,接受了象征皇帝的“拜匣”。其中的玄圭、字条等物件象征着一种天命和权力的授予,但由于程咬金并不懂字义,便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戏法”。
整个故事情节呈现出浓厚的道家哲理与古代政治的迷局,徐茂公通过暗藏玄机的谶语与拜旗仪式,让程咬金成功“登基”成为“混世魔王”。而徐茂公所言的“治世安邦有二秦”,暗示了李世民与秦琼的未来辅佐关系,而“灭者灭,兴者生”的谶语则让整个局势更加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