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靖难之役建文帝不知所踪朱棣曾孙时却出现大量流言这绝不是偶然
创始人
2025-09-03 15:33:45
0

摘要:靖难之役建文帝不知所踪朱棣曾孙时却出现大量流言这绝不是偶然

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中极为重要的一刻,历史在这里发生了一次短暂的转折,随后继续向前。但也正是这次转折,为历史爱好者留下了源源不断的话题,那就是建文帝的生死问题,在这里正史和野史互相影响、纠缠。

1402年,燕王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已经到了最后关头。尽管建文帝一方的兵力仍然占优,但将无守心,士无斗志,固若金汤的南京城处于风雨飘摇中。建文帝派人赴燕王朱棣的行营议和,但没有成功。5天后,李景隆和朱橞私下秘谋,大开城门,欢迎燕王朱棣入城。

朱棣的军队抵达皇宫后,经过了一场短促的混战,随即皇宫起火。当火势扑灭后,发现了几具烧焦的尸体,据说是建文帝、马皇后和6岁的长子朱文奎。接下来的事情如同一场早就编好剧本的演出,群臣积极劝进,请朱棣即皇帝位。但被谦逊拒绝。再反复几次后,面子、里子都有的朱棣终于登上皇位。

成为皇帝的朱棣,做了几件很虚伪的事。首先,他宣称自己是马皇后的嫡子,并且修改了有关历史档案。因为朱元璋曾严格规定“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的继承顺序。朱棣人为地将自己变成嫡子,他的皇位就具有了合法性。

其次,他不承认自己的皇位得自建文帝,于是人为将他的父亲朱元璋统治时间延长了4年,登基后仍沿用洪武的年号向全国发布文告,第二年才改年号为永乐。朱元璋时期的所有法律、制度都予以恢复,同时下令销毁建文时期的档案,仅保留财政、军事方面的文档。朱棣还禁止建文时期的一切议论,试图让这段历史凭空蒸发。因此,历史学家把建文帝统治的1399年至1402年称为革除时期。

朱棣的心情可以理解,也是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事件至此,脉络似乎都很清楚了。但是《明史》中却有一段令人疑惑的记述:“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起火,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体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从这段文字看,火中只找到了马皇后的尸体,建文帝不知所踪。那么建文帝究竟哪去了呢?

1440年,明英宗时期,爆出了一件与建文帝有关的惊人大案:一个和尚从云南来到广西,称自己为建文帝,地方官立即呈报朝廷。经过审问,真相大白,原来此和尚是均州人杨行祥,已经90多岁,当即逮捕下狱,四个月后就死了。合谋行骗的僧人还有12人,都被流放辽东。

事实上,建文帝生于1377年,到1440年,不过63岁,骗子们推出一个90多岁的老头行骗,可见都是一些不学无术之徒。但这之后,建文帝还活着的流言便播散开,“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流言之下,建文帝有了分身术,居然能在许多地方出家为僧。

再后来,有关建文帝的演义、传奇越来越多,传得越来越逼真,人们相信建文帝当时并没有死,以至《明史》的作者都难辨真假,只好用“不知所踪”来记述。而《明史》的记述,又使后来者更加确信建文帝并未死于靖难之役中,以至引起了人们无尽遐想和无数争论。

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大致有如下几种观点。

一是自焚说。据永乐《实录》和《明史稿》的记载,当燕王大军入城,满朝文武纷纷向燕王投诚。建文帝看大势已去,下令焚宫,并携皇后马氏、儿子朱文奎跳入火中,不少嫔妃、侍从跟着赴火而死。朱棣入宫后,清宫三日,搜查建文帝下落。宫人都说建文帝已自焚而死,并指认了一具烧焦的尸体,已分不清男女,惨不忍睹。朱棣相信了,下令以礼葬之。

从建文帝当时众叛亲离的处境看,选择自焚的可能性很大。从他仁弱的性格以及长期养尊处优的经历看,他不是那种有勇气面对逃亡生活的人。何况,如果他没有死,他的皇后和儿子何必选择自焚呢?

二是出家为僧说。根《明史》等史料记载,朱棣即位后,对建文帝是生是死也有过怀疑,于是派人搜寻建文帝的下落。直到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户料给事中胡濙带来了建文帝的消息:建文帝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苏吴县普洛寺内为僧,不久前已去世,终年46岁。

但清人吕安世的说法又与此不同。靖难之役,朱棣即将入城时,建文帝想一死了之,少监王钺告诉他,太祖已经为他留下了一个箱子,在大祸临头的时候打开。群臣打开箱子一看,里边有三张度牒,上面写好了建文帝等三人的名字。还有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白金十锭、遗书一封,指明了出逃的路径。

建文帝等人依遗书所指从水道出城后,见一位僧人撑船等候多时,对建文帝说:“我叫王升,是神乐观主持,昨夜梦见太祖,叫我在此等候,接你入观为僧。”于是,建文帝从此削发为僧。

以上两个版本,前一个的结论还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跟当初看见焦尸一样,无法定论。后一个已经像传奇小说,完全不可信。

最后一个就是流亡海外说。此说认为建文帝已漂流到了海外,还说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欲寻踪迹。此说把郑和下西洋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庸俗化,纯属没事找事。建文帝是朱棣的亲侄子,叔侄相争的只是权势而已,二人并无刻骨仇恨,即使建文帝还活着,对朱棣也构不成多大威胁,朱棣有必要对他穷追不舍吗?况且,郑和行经数十个国家,想找一个人,岂不是大海捞针?所以,此说最不可信。

事实上,从建文帝垮台那天起,他的政治生涯已经彻底死亡,无论出家或流亡,他都不再是建文帝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宫中起火之时,建文帝就已经死了。

关于建文帝的下落,正史和野史相互影响,大多只是流言而已。流言一般有五个来源:

一源于学者们所谓的学术争鸣;

二源于野心家制造声势,借尸还魂本是野心家常有的旧招。例如,关于建文帝还活着的流言起于明英宗时期,此时正是国家开始动荡不安的时候,流言四起并不是偶然;

三源于阴谋家的心理战术,其目的是扰乱社会;

四源于文人们的文艺创作;

五源于社会弱势者的心灵呼声。

一般来说,流言四起之时,往往是社会矛盾激化、底层人民生活痛苦的时候。因此,流言大规模出现的时候,必定不是偶然。与其讨论流言的真假,不如审查流言背后的社会真实情况,往往会得出最为接近历史真相的线索。而明英宗时期,明朝动荡不安,只要有心者刻意传播,关于建文帝的流言自然甚嚣尘上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杨... 这是《隋唐演义》里一个故事,是渲染李唐代隋是天命使然。而李渊在正史里,他可是孤独皇后的亲外甥,杨坚也...
原创 杨...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了举世瞩目的长征。蒋介石紧随其后,派遣重兵沿途埋伏,但红军的行军路线变...
凤县文物首次走出国门 四件文物... 为增进中澳两国之间的友谊,深化两国的人文交流合作,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陕西省...
原创 齐... 齐国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充满了辉煌与兴盛,而提起它的强盛,许多人都会想起曾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小白...
原创 曾... 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一聊曾国藩家族与基督教之间的“奇妙缘分”。 首先,需要特别...
原创 中... 古语有云:“上兵伐谋”,意思是高明的统治者并非必然通过战争来征服敌国或改写历史,有时巧妙的战略手段足...
原创 黄... 提到黄埔军校的风云人物,大家众说纷坛,每个人都能说出几个名字,譬如陈赓,譬如胡宗南,抛去立场不谈,他...
原创 古... 在古代,战争频繁发生,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这不仅给统治者带来了无尽的烦恼,也使得底层百姓陷入了极...
原创 三... 在汉末三国时期,许多位高权重的大臣往往会担任“录尚书事”这一官职。这一职位赋予其极大的政治影响力,成...
原创 到... 大象新闻记者 陈晓宇/编译 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今年73岁,是英国历史上担任王位继承人时间最长的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