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公子纠被杀,管仲当时一定是把希望寄托在好友鲍叔牙身上了,所以牢狱生活只是暂时的,不过是在他身上挠了一个痒痒。
他心中的小算盘清楚着呢。显而易见鲍叔牙已经是小白身边的红人了,又是自己的铁哥们,对于自己身陷囹圄没有坐视不管的道理,自己迟早是要被放出来的。果不其然,鲍叔牙走大运了,管仲也跟着走运。
齐桓公感念鲍叔牙死心塌地地的跟着自己,经历了颠沛流离之后还屡立战功,实在是功劳无限,便要任命他为相国。而鲍叔牙是一个大贤之人,一为国家社稷考虑,二为朋友前途着想,便对齐桓公说“臣下得以有幸侍奉您,您如今成了大王,地位之尊贵已经到了极点。臣下已经无法再让您有所进步了。如果您只图治理好齐国,有我和高傒就足够了,可是您应该是要做霸王的啊!在这一方面我恐怕就力不从心了。”齐桓公说“不是吧?我觉得国内再也没有人比你厉害了。”鲍叔牙谢皇上器重,接着说“您忘了一个人吧,管仲在辅佐国君称霸方面比我有才能,他对国家来说很重要,不可错失啊。”
齐桓公想起管仲射过自己一箭,让这样一个人在自己身前身后的工作,心里那个火怎么可能压下去?不过鲍叔牙实在值得信任,姑且听他一回,假若管仲没有他所说的那么能干,再把他杀了也不迟。于是,齐桓公假装对鲁君说要召回管仲,把他杀了,报一箭之仇。实际上是想召他回来协助管理齐国。鲁公又给唬住了,把管仲交了出来。
管仲心里明白,所以没有想别的法子逃走,而是一路直奔齐国,心情十分急迫。传说在路上,为了鼓舞那些送他的役夫快点赶路,他还即兴编写了一首歌曲,教大家唱。好音乐可以舒缓疲劳,这个道理众所周知。管仲利用了这一点,达到了目的。那一行人边走边唱出去动唱,不知不觉脚上就来劲了。结果,原本两天的路程,他们用一天半走完了。
到了齐国边境堂阜,鲍叔牙已经在那里等候多时。两位好友相见,感觉特别亲切。鲍叔牙先帮管仲去掉了脖子上的枷锁,让然后带他去洗澡吃饭。管仲把自己打理得干干净净,精神抖擞地去见恒公。桓公赏以厚礼并任他为大夫,负责主持国家政务。这样的君臣组合,可是又给后世留下了一段佳话。人人都称齐桓公雅量,而管仲也获得了在他生命中最重要,最绚烂的舞台。
我们知道要想取得成功,人必须有一个理念支撑,才不至于盲目行事。管仲的理想信念便是:百姓是上帝。他觉得要使国家富强,社稷稳定,必须依靠群众的力量。万人拾柴火焰高啊!可是群众凭什么给你白白卖命呢?除非你俘获了他们的心。这时候便可以学学当初追求心爱的人的那一些招数:无事献殷勤,投其所好。这年头,人见人爱的东西不多,钱却是一个。那就先帮着百姓富裕起来,他们肯定感恩戴德。这时候再对他们提出什么要求,就很容易被接受了。
可是,齐桓公即位的时候,齐国当时几乎是一个烂摊子,问题多得很。就算百姓富足起来了,又面临着兵力不足的问题。齐桓公不知道如何是好,便去向管仲咨询。管仲说:“我们虽然不具备数量的优势,但是我们可以提高质量啊。如果兵士的战斗力强,士气旺盛的话,一个可以抵好几个呢。我们只要好好训练他们,就能达到这个效果。”齐桓公又问:“听起来要花好大一笔钱啊,这军费的开支,我可有些捉襟见肘。”管仲回答说:“我们齐国又不是没有资源,还怕富不起来吗?只要我们好好开发加以利用。比如那些山林、盐地、铁矿、鱼类等等。我们用这些物产与别国交换,那别国的财富就会聚集到我们这里来啊。这些都是姜太公曾经给我们做过示范的。我不过是重修他的事业罢了。”
听了这番话,齐桓公更有信心了,便问:“那民足、兵强、国富了我们是不是就可以争霸天下了呀?”管仲当时很严肃地回答道:“No!争霸天下是件大事,怎么可以轻举妄动呢?更何况,我们都还只是嘴皮子上讲讲,还没有付诸行动啊。不如以后再说。”齐桓公点头首肯,觉得管仲真是可以委任之才,不久便给他升官了,拜为了国相。并明确“国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凭仲父裁决”。
这时,朝中开始有人表示强烈不满了。他们一个是竖貂,一个是易牙。这两个人也是齐桓公的宠信,只是没有管仲那么牛,也就不如管仲那么红了。有一天,他们约好一起向齐桓公进谏,目的在于毁坏管仲在齐桓公心目中的地位。瞧他们编派的:“大王啊,您老是开口管仲,闭口管仲,现在齐国的百姓都以为您是仗着管仲的力量才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呢。在他们心中,管仲都快成为偶像了。您的位置往哪儿搁啊?”
齐桓公当初能不顾杀身之仇而接受管仲,这么点“谁的粉丝更多”的破事怎么能离间他们呢?为了打消那些人夺宠的念头,他说道:“我和管仲,如今就像身子与股肱之间的关系。有股肱才有其身,有管仲才有其君啊!”
那两位小人愣住了,没想到齐桓公这么煽情。自知管仲的地位无法撼动,便灰溜溜地退了出去。
管仲和齐桓公这对冤家真是结下了欢喜缘。“欢喜缘”是佛家语,所谓“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齐桓公肯定不信佛,但是他歪打正着了。这就是智慧啊,不要让人才在个人恩怨中倒下,更不要让人才在诽谤中倒下!这样做是有好处的。管仲随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行政、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所建树。经过近30年的苦心经营,齐桓公在他的辅佐下,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盟,终于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史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