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吐蕃十万大军进犯陇右,刚即位不久的唐玄宗任命薛仁贵之子,老将薛讷为帅,率军迎战。面对来势汹汹的吐蕃军队,薛讷定下计策:派先锋王海宾为诱饵,吸引吐蕃军队主力,随后其他唐军再适时杀出。待王海宾被吐蕃大军包围奋勇杀敌时,唐军诸将却嫉妒其功劳,故意按兵不动。等王海宾力战而死后,唐军才趁势出击,大胜吐蕃军队。
唐玄宗感念王海宾的忠烈,同时也是心怀愧疚,就封王海宾之子、年仅9岁的王训为朝散大夫,并赐名为王忠嗣,接入宫中抚养。
等到王忠嗣长大后,不仅继承了其父骁勇善战的军事才能,而且还沉稳刚毅、精通兵法,唐玄宗和其谈论兵法时,王忠嗣总能对答如流,唐玄宗不禁赞叹道:“你日后必定会成为良将。”并任命王忠嗣为代州别驾,在代州任内,当地豪强们都遵纪守法,不敢生事。因为代州当时正处于抵抗突厥、奚部落的前线,所以王忠嗣就经常轻骑出关,迎击敌人。和王忠嗣一起在宫中长大的好友,皇子李亨就劝告唐玄宗说:“王忠嗣勇于战斗,恐怕会失去他。”于是唐玄宗就召王忠嗣回京,担任未央卫尉。
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河西节度使萧嵩向唐玄宗举荐王忠嗣为自己手下,唐玄宗虽然同意,但担心王忠嗣急于报父仇而身处险境,专门叮嘱萧嵩不得对王忠嗣委以重任。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萧嵩回朝,王忠嗣觐见萧嵩说:“我跟随大人已经三年了,还没能建功立业来报答皇上。”萧嵩虽知道他有勇有谋,但也不敢和吐蕃开启大规模战争,于是就只拨给他数百精兵。
王忠嗣在率军突袭吐蕃过程中,恰逢遭遇在东部边境巡阅的吐蕃赞普。面对人数远胜于己方的对手,王忠嗣并未退缩,举刀杀入敌军之中。而吐蕃不明唐军虚实,争先恐后的向后逃窜,践踏而死者众多。唐军则趁势追击,斩杀吐蕃军数千人,俘获羊马几万头。此战传到朝廷,唐玄宗龙颜大悦。
其后,王忠嗣又多次率军重创吐蕃军队,并往北征战过契丹和奚,到天宝初年,王忠嗣在军中地位不断上升,成为了唐玄宗最倚重的将领之一。年轻时期的王忠嗣虽然勇敢无惧,多次冲锋在前,但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变的保守持重。很少主动发动战争,平时都是训练士卒、修筑要塞等。即便作战,也总要派间谍摸清对方虚实,掌握胜机后方会开战。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王忠嗣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又兼任河西和陇右节度使。同年又暂替朔方节度使事。就这样,大唐十个节度使,王忠嗣同时掌管四个,在整个唐朝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佩四将印,控制万里,劲兵重镇,皆归掌握,自国初以来,未之有也——《旧唐书·王忠嗣传》
王忠嗣镇守边疆多年,先后与吐蕃、契丹、突厥、吐谷浑交战,往往都是大胜。后来的名将郭子仪、李光弼、哥舒翰、仆固怀恩等人都是其手下,大唐一半以上的精锐军队都在其手里,堪称盛唐第一名将。但随着地位和声望的不断上升,王忠嗣和唐玄宗之间也渐渐有了嫌隙,这就是大唐和吐蕃对石堡城的争夺。
石堡城又名铁仞城,在今青海湟源县内,当年是吐谷浑的故地。李靖击败吐谷浑后,此地归属唐朝,唐高宗时被吐蕃占领。
唐玄宗为重振大唐军威,决心收复石堡城,然而被委以重任的王忠嗣却有不同意见。王忠嗣认为石堡城地势险要,防守严密,如果强攻的话,唐军至少要死伤数万,且攻下来对局势并无太大影响,不如暂且放一放,等有机会再夺取。
而事情果不出王忠嗣所料,之后哥舒翰带兵攻取石堡城,死伤六万余人才拿下,结果安史之乱后又被吐蕃夺回。
唐玄宗当时对王忠嗣的回应自然是勃然大怒,然而朝中却有一人十分高兴,那就是权相李林甫。李林甫素与太子李亨不和,而和太子从小一起长大的死党王忠嗣自然是其眼中钉。再加上唐朝有边将入相的传统,心胸狭窄的李林甫忌惮王忠嗣抢其宰相之位。便借此机会,唆使党羽诬陷王忠嗣和太子李亨有篡位之心,说王忠嗣曾扬言:“
早与忠王(即唐肃宗李亨)同养宫中,我欲尊奉太子
”。
靠宫廷政变上台的唐玄宗,本就对这种事十分敏感,当年为巩固皇位曾一天之内杀了三个儿子。唐玄宗被王忠嗣的这番言语彻底激怒,马上召王忠嗣回京,并交三司会审,几乎被问成死罪。幸好他的部将哥舒翰当时正得唐玄宗宠信,立马跑到唐玄宗面前跪地求情,并用自己的官职为王忠嗣做担保,才让其逃过一死,被贬为汉阳太守,后又转任汉东郡(今湖北随州)太守。
天宝八年(公元749年),王忠嗣暴病而亡,年仅四十五岁。
六年后,
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起兵15万
造反,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由盛转衰,再不复昔日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