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旅游的经历,和观看《河西走廊》纪录片的感触,让我对西部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对“汉武帝为什么一定要打通河西走廊”这个问题产生了好奇,决定用心补一下这段历史知识。
故事还得从汉高祖刘邦说起,秦国末年,刘邦在楚汉之争中胜出,在秦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了大汉王朝,多年混战,国家羸弱,民生困苦,所以而建国之初实行的是休养生息的政策,才得以基本保持国内安宁。
雄踞北方的匈奴趁着秦末中原混战,逐渐强大,屡屡南下侵扰黄河流域。大同的韩王信,因不堪匈奴围困,多次向其求和,后来因害怕皇帝降罪于他,干脆倒戈投降了匈奴,并与匈奴联兵进击太原。刘邦大怒,行伍出身的皇帝,率三十二万大军亲征迎战,汉军连战连捷,打到楼烦一带。
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刘邦轻敌冒进,结果中了匈奴诱兵之计,刘邦亲率的先头部队,被围困在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后虽然成功脱险,却不得不用和亲和岁贡的笼络政策,来勉强维持双方的短暂和平。
这种无奈的屈辱已经延续了五代皇帝,等到年轻的汉武帝继位,这位历史上雄才大略的皇帝,想改变这一现状,来树立自己的威望。于是他在苦苦等待一个机会。
没想到机会就这样悄然而至。
在刘彻登基不久,汉帝国边境部队俘获了一名匈奴军官,从他口中,刘彻得知如今的河西走廊形式混乱,被大大小小的游牧部落所控制,其中比较大的是月氏和乌孙部落。月氏部落赶走了乌孙人,而匈奴单于进入河西走廊后又杀死了月氏的领袖,甚至把他的头颅做成了酒器。
刘彻觉得这是个绝好的机会,假如能联合西域的月氏,形成东西方向的联合夹击,必定可以打败匈奴。
于是,公元前138年,19岁的汉武帝刘彻派27岁的热血青年张骞远赴西域,联合大月氏攻打匈奴。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得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产生的最初动因,是基于战争,而不是经济贸易。
河西走廊介于祁连山与马鬃山(北山)之间的狭长平地,因其位于黄河以西,因故得名。
河西走廊是祁连山,地槽边缘拗陷地带。喜马拉雅运动时,祁连山大幅度隆升,走廊接受了大量的洪积、冲积物而形成。自南而北,依次出现南山北麓坡积带、洪积带、洪积冲积带、冲积带和北山南麓坡积带。河西走廊地势平坦,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沿河冲积平原形成武威、张掖、酒泉等大片绿洲。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引水灌溉条件好,便于开发利用,是河西走廊绿洲主要的分布地区。被称为塞上江南。
河西走廊优越的自然环境,适宜耕种和放牧,就成了羌、氐、月氏、乌孙、匈奴等游牧民族理想的家园。再加上走廊东连中原,西控西域,南隔羌戎,北遮胡虏的处于咽喉的特殊地理位置,军事作用更加突出,这也导致少数民族政权和中原王朝几千年来在此反复争夺厮杀。
正是因为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如此重要,所以汉武帝才下定决心要攻下它。只要攻下它,匈奴就会被大漠分隔,漠南和漠北的地域分隔,让匈奴的快进快退的闪电战术失效,很难再次组织起强大的军事攻势,汉帝国,在军事上受到匈奴的强大威胁自然就会解除。
正是因为,河西走廊的打通,在军事上有解除匈奴强大威胁的作用,所以汉武帝才决心,一定要打下它。
作为一个具有雄心的君王,清除外患仅仅是第一步。他还急切地想扩大帝国的版图和为帝国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那么占领河西走廊,打通丝绸之路,与各国贸易,也就理所当然成了这位宏图大略的帝王想要做的。
解除匈奴威胁,结束和亲和岁贡的屈辱,扩大版图,发展经济,扩大汉帝国的影响力,这些就是汉武帝决心打下河西走廊的原因。
当一件事情的诸多动因,都卡在一个关键节点的时候,那么这个点,就必须被攻克,被拿下。
这个关键点,在汉武帝心目中,就是河西走廊,所以他要不惜一切代价,攻下它!这样才会开创一个兴盛的时代。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汉武帝之所以要打通河西走廊的原因,基于国家,经济和个人抱负方面的都有。你同意吗?欢迎留言讨论。
有收获,欢迎点赞,转发给身边的朋友,大家一起共同进步!
我是杰克,一个热爱写作的理工男,在工作之余喜欢读书,旅游,深挖历史故事,分享个人成长。如果喜欢我,欢迎点赞关注哦!
谢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