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的统治者用酷刑迫害人民。
如南汉有灌鼻、割舌、支解、刳剔、炮炙、烹蒸等多种,“或聚毒蛇水中,以罪人投之,谓之‘水狱’”。
后汉有决口、断舌、斫筋、折胫等,规定“窃盗一钱以上皆死”,“犯私盐、曲,无问多少抵死”。后汉宰相苏逢吉下令州县,凡反抗政府的,其本家及邻保尽行族诛。
郓州(今山东东平)捕“贼”使臣张令柔尽杀平阴县(今山东平阴)十七村村民数百人,甚至“太白(金星)昼见,民有仰观者,为坊正所拘,立断其腰领”。
北方人民还备受契丹军队的骚扰和掠夺,契丹兵经常南下,焚毁民居,俘虏人口,抢夺驼马牛羊和其他财物,所经之处,皆被“焚剽殆尽”,更增加了广大北方人民的痛苦。
五代十国的黑暗统治,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他们被迫起来进行反抗斗争,直至武装起义。
为什么说五代时期的百姓活得还不如魏晋南北朝?
在后梁,贞明六年(920年)有毋乙利用摩尼教秘密组织群众上千人,在陈州(今河南淮阳)一带发动起义。在南汉,后晋天福七年(942年)有张遇贤领导的起义,起义军攻下循州(今广东龙川西南)、惠州、潮州等地后,于次年北上攻克南唐虔州(今江西赣州)附近的几个县,队伍发展到十多万人。
与张遇贤起义的同时,在南唐还有黄梅人诸祐利用宗教策划的起义。但上述农民起义都先后遭到残酷镇压而失败。
五代十国时期的农民起义规模虽然不大,但次数不少,斗争目标也比以前的农民起义明确。如张遇贤自号“中天八国王”,就反映出要求消灭各地割据政权、建立统一国家的愿望。诸祐提出“能使富者贫,贫者富”的口号,更是继承和发展了唐末农民大起义中的均平思想。这一切都反映了当时全国贫苦农民的愿望,表现出时代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