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是三国时期的名医,他有很多事迹传诵至今,其中一个就是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描述的给关公刮骨疗毒。关公臂中毒箭,请华佗来医治,华佗说需将关公手臂套入铁环系牢,然后蒙其面,才能进行割肉刮骨的过程,谁知关公毫无惧色,边饮酒边对弈,谈笑之间就完成了手术,如此关公也被华佗惊为天人,随后关公感念华佗妙手回春,以金百两酬之,但华佗却说:“某闻君侯高义,特来医治,岂望报乎!”随后坚辞不受,留药一贴,辞别而去。
虽然这个故事只是罗贯中虚构的,但既然把这个故事的主角设定为华佗,就说明这位医生绝对有神奇之处,这样才有足够的历史公信度。
这个故事集中刻画了华佗的两个特点,首先他的高超医术得以展示,其次为当世英雄关公倾力医治,愈后却不收分文飘然而去,是真性之人,潇洒义气颇有侠士之风,这也足以让义字当先的关公从“技”、“义”两方面对其钦佩不已,能够让关公如此之人是不多的,其实真实的华佗也绝对担当得起这两点,甚至比这更神。
一、神医华佗
华佗精通配药,对症下药时讲究“精准少味”,也就是用药只用几种,但讲究精准施用,煎服一两副药就能药到病除,不同于庸医一抓好几大包药,而且效力甚微;针灸也是同样,只扎一两个核心穴位,上七八针就能解决问题;他还十分熟悉剂量,被称为“一抓准”,无论几两几钱药,一抓准够,无需用称,被称为“神抓手”;华佗还发明了麻沸散,如需开刀治疗,病人可先服麻沸散麻醉全身,这样也大大减轻了痛苦。
华佗有个叫吴普的徒弟,是个官宦子弟,平日养尊处优,稍稍去采点药就会病倒,华佗在为他诊脉后提出,人不能不动,也不可运动过度,要让吃到的食物充分消化不能过剩和不足,这样才不会得病。
为此特为这个徒弟创造了著名的五禽戏,以模拟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姿态来伸曲跳跃、展合扑跌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吴普按照师傅的方法勤练不辍,果然身强体壮,活成了百岁老人。华佗创造的五禽戏也盛传千年,至今成为了经典的中医保健操。
二、侠义华佗
华佗救人的神技还有许多,有时也不妨诙谐一把,如同武艺高超的炫技侠客。有一个身在官场的郡守,每天对上司笑脸巴结,时间长了就使得积郁气滞,导致胸口疼痛,华佗给他问诊后,便洞若观火,明白这是怒气常在胸中给憋得,只要发泄出来就好。
于是华佗只是对他摇头,郡守吓坏了,立即拿来许多金子,求华佗治病,华佗这时倒是开口说话了,却说不好治啊,郡守更是吓得魂不附体,拿来更多的金子给华佗,就这样一来二去收了郡守许多钱财,但就是拖着不给治疗,随后华佗把这些钱财全部赠送给当地百姓,又趁人不备离郡守而去,还留信一封大骂郡守一通,正在郡守怒不可遏之时,突然吐出几口黑血,病好了......,华佗在救人的过程中,也不忘杀富济贫,颇有侠义气质。
华佗同样也注重食疗,他利用中原地带普遍生长的漆叶、青黏两味植物,取漆叶末一两,青黏末四两配比,制作出了“漆叶青黏散”,利五脏,强身乌发,能使人延年益寿。
更难能可贵的是华佗从不私藏药方,每到一处便转告百姓,让其祛病强身,减少病痛,这简直羞煞了现今那些以包装各类简单药品谋取暴利的人!可见华佗能够被百姓在千百年来传颂,绝不仅仅是因为高超的医术,更是侠义的气质,博爱的仁心这样立体人格才使得华佗形象深入人心。
三、华佗之死
但是这样一个人,却生逢乱世,一生济世救人惩恶扬善,自己却不得善终,死于曹操手下。《三国志魏书二十九方技传》中记载,曹操得了重病,命令华佗前来医治,华佗厌恶受别人驱使,几次三番地推脱不去,就将华佗关押起来,竟将他拷打致死,可是华佗死后,曹操的病也再也没有人能够医治。
曹操说,只有华佗能治好我的病,但他却要凭借给我治病而抬高自己,就是我不杀他,他也不会完全给我治好病。看来这就是奸雄,无论何时都要算计别人,而且认为别人的想法大抵也与自己相似,真是可叹可悲,论侠义爽朗这方面,他还真比不得华佗!
后来曹操的爱子曹冲病重,无人能治而亡,曹操又感叹说,我后悔杀了华佗,结果害得我的儿子也死了。这又可谓害人而不利己,再次反衬出华佗高超的医术。
华佗临死时,曾想将自己写就的医学奇书《青囊经》授予狱卒,但狱卒害怕受牵连,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一把火就烧掉了自己的毕生心血,顺天知命这或许也是他耿直侠义气质的一种体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