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曾国藩当官第二年,就让人送了一笔银子回老家,银子咋来的?
创始人
2025-09-03 03:32:04
0

从曾国藩的为官过程,解读《曾国藩家书》系列之6:

曾国藩是一个非常廉洁的官员,可是,他入朝为官第二年,就托人送了一笔银子回老家,让其交给自己的父母。曾国藩既然为官清廉,这笔银子咋来的?

曾国藩在写给父母的家书中,将这笔银子的来龙去脉,交代得非常清楚。

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八月十七日,曾国藩在家书中提到:

心斋兄于八月十六日离京,男向渠借钱四十千付至家用。渠允于到湘乡时,送银廿八两,交勤七叔处转交男家,且言万不致误。男订待渠到京日偿还其银,若到家中,不必还他。

我们先来翻译这段话:心斋兄于八月十六日离开京城,儿子向他借了四十千钱,交给家里用。他还允诺等到了湘乡后,再赠送银二十八两,交给勤七叔处转交咱家,还说不会有误。儿子准备等他回京后再还他银子,家里不用管了。

心斋兄,是曾国藩的同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

心斋兄

送了一笔银子回老家,是向他

借的。

此时的曾国藩,是翰林院里的一名从七品检讨,俸禄有限,每年仅仅只有三十三两银子的收入,而且,他已经将妻儿以及九弟曾国荃接到京城居住,花销很大。

曾国藩在京城的时候,一直很穷,常常靠借钱度日,直到他成为两江总督后,才将所有债务还清。

借别人的银子,总是要还的,曾国藩从什么地方获得银子来还债呢?这才是我们读《曾国藩家书》,需要了解的内容。

曾国藩在京城为官的时候,借钱的渠道主要有两个:一是向朋友借,二是从钱庄借。

曾国藩并不喜欢欠他人的人情,很多时候,都是从钱庄借钱。清朝时期,京城的钱庄都不喜欢把银子借给外地人,即使在京城为官的一些外地人,如果级别不高,前途不明,收入有限,除非有京城人士担保,否则,钱庄绝不放款。

曾国藩刚刚入朝为官,地位很低,手中无权,钱庄为何愿意借银子给他呢?有以下原因:

一是曾国藩是翰林。

清朝在选拔人才的时候,最注重翰林出身的文人,朝中的很多大臣,地方的很多督抚、布政使、按察使等等大员,也大都为翰林出身。

正是如此,凡是翰林出身的官员,对钱庄来说,都是优质资源,从钱庄借银子也要相对容易一些。

二是曾国藩有可能到外地做官。

这才是钱庄最看好的地方。在京城为官的官员,如果手中的权力不大,很难有俸禄以外的收入。加上京城的消费水平很高,人情世故比较多,一些家庭不富裕的官员,会想方设法到地方去工作。

曾国藩虽然仅仅是翰林院的一名从七品官员,但他的前途是不可估量的,如果能放到地方去工作,至少是一名知县。

晚清时期,官场腐朽黑暗,很多人到地方当官,就是为了捞银子。因此,像曾国藩这类官员在京城的时候,很多钱庄就会把他们当成投资对象,一旦他们到了地方为官后,就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不过,曾国藩是一个很有节制的人,他不会像有些官员一样,不计后果地从钱庄借银子,最终不得服从钱庄的摆布,帮助钱庄敛财。

从曾国藩早期的家书中,我们不难看出,他获得银子的主要方式,还是靠借贷。

很多人为何读不懂《曾国藩家书》?其实,是没有弄清楚曾国藩的为官历程。

当我们弄清楚曾国藩在不同时期,所处的不同环境,以及不同职位的时候,再来看曾国藩的家书,就容易多了。

参考资料:

《曾国藩家书》、《曾国藩传》、《曾国藩大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一举三得!来趟北京,与中国结成... 提到亚美尼亚,许多人或许会觉得它只是一个位于高加索地区的小国,在国际事务中不算太引人注目。然而,最近...
入门剪辑视频的书籍:新手小白也... 嘿,朋友们!如果你对视频剪辑感兴趣,但总觉得门槛高、不知道从哪儿入手,别担心,我今天就来聊聊一些超实...
蒙古国总统夫人宝勒尔策策格一行... 千年紫檀韵味深,中蒙友谊万年青。9月2日上午,蒙古国总统夫人宝勒尔策策格一行莅临中国紫檀博物馆参观,...
原创 “... 在阅读本文之前,请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这样不仅方便以后接收类似的文章,还能便于进行讨论和分享。您...
东风61洲际导弹重磅登场,网友... 南都讯 记者宋承翰 杨文君 潘珊菊 王子黎 莫倩如 发自北京 9月3日,北京天安门迎来一场重磅活动—...
原创 非... 非洲大陆面积达302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20.4%,是仅次于亚洲的世界第二大洲。然而,这...
原创 左... 改写后的文章: 在您阅读本文之前,我们诚挚地邀请您点击“关注”按钮,这样您可以持续获得我们推送的相关...
原创 他... 在群雄并起、诸侯争霸的三国时代,张昭是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博览群书,长而有谋,才冠当世,孙策创业之初...
原创 晚... 社会总是不断进步的,推动世界发展的力量,在最初形成的时候,也许人们本身也发现不了。西亚的阿拉伯人,一...
原创 清...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两千余年,最终被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1912年宣统帝薄仪颁布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