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出生前的蒙古草原一片混乱,无数小部落散落在草原上,因为自然条件恶劣,生产生活资源匮乏,草原各部落间征战不断,正如《蒙古秘史》里描述的:
“有星的天空旋转,诸部落混战,没有人进入自己的卧室,都去互相抢劫。有草皮的大地翻转,诸部落纷战,没有人睡进自己的被窝,都去互相攻杀。”
草原民众的困苦还不止这些。成吉思汗出现前,他们没有首领或国王。每一部落或两部落分散生活;彼此没有联合起来,其中时时发生战争和冲突。他们有些人把抢劫、暴行、淫猥和酒色看成豪勇和高尚的行为。
内忧加上外患使得整个草原凄风苦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民众期待一个统一草原的英雄出现,带领他们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中原地区的混乱和政治、军事力量的衰弱给成吉思汗进攻中原提供了契机,而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不稳定形势也为成吉思汗和蒙古铁骑踏遍这一区域提供了可能。尽管成吉思汗本人具有超强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但不能不说,世界形势为他的成功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天时”。
1162年,在斡难河畔的蒙古乞颜部大营里,一个手握凝血的男婴降生了,他就是日后威震天下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男婴的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刚刚在一场战斗中战胜了塔塔儿部,并俘获了该部首领铁木真兀格,为了纪念这场胜仗,也速该给婴儿取名为铁木真。
铁木真9岁时(《史集》说13岁),也速该带着儿子去弘吉剌部求亲,并按照草原习惯将铁木真留在弘吉剌部德薛禅的营地后返回自己的营帐,却在路上被塔塔儿部毒死。松散的部落联盟随着首领也速该的死而迅速解散,铁木真一家从此过上了无依无靠的生活,可以想象这一时期他们的生活无比艰难。
铁木真少年时代曾被泰赤乌部掳走,《蒙古秘史》说铁木真很快逃脱,但后来一些欧美研究者则认为他可能在泰赤乌部滞留了很长时间,这也是记载铁木真少年时代史料很少的原因之一。大约在17岁的时候,铁木真前往弘吉剌部娶回了妻子孛儿帖,新婚夫妇的幸福生活没有持续多久,铁木真的营地遭到了蔑儿乞人的攻击,孛儿帖被抢走。
此时的铁木真展现出了非凡的决断力和忍耐力。他熟知草原战争的特性,知道对方是有备而来,而及时逃走保存有生力量是最明智的决定,格鲁塞说,铁木真的权衡是正确的,孛儿帖的被掳拖延了入侵者的追击,给自己争取了逃跑的时间。
事实上,铁木真幼年和青少年时期的悲惨经历正是草原混乱局势的一种反映,一个首领的家族尚且遭到了如此打击,普通平民和奴隶的生活状况自然可想而知。
逃脱以后的铁木真马上开始筹划营救妻子孛儿帖,但此时他的力量还很弱小,靠一己之力无法与强大的蔑儿乞人抗争,于是,他向已经在草原称雄200余年的克烈部脱斡邻勒汗求援,同时也派人请求童年时代的结拜安答(即兄弟的意思)札答阑部首领札木合的帮助。最后,三部联军由札木合指挥,击败蔑儿乞部,铁木真如愿夺回了妻子。
此后,铁木真与札木合合营放牧,同时暗暗积蓄力量,他的势力也逐步壮大,最终离开札木合,独自设营。
这场针对蔑儿乞部的战争意义重大。
首先,日后蒙古草原争雄的三位重要人物悉数登场,草原上的吞并战基本是在以铁木真、脱斡邻勒汗和札木合为领袖的部落联合间进行的。
札木合是草原上久负盛名的英雄,在三部联军袭击蔑儿乞部时,他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领导才能,在《蒙古秘史》中,他性格多变、阴险狡诈、反复无常,不断挑拨铁木真与克烈部可汗的关系,但他又总是在关键时刻帮助铁木真,有研究者认为他是想坐山观虎斗,挑起蒙古部和克烈部这两大部落之间的战争,自己坐收渔翁之利。正是由于札木合多变的性格,加上他与铁木真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他也一直是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着力刻画的人物之一。
其次,这是铁木真的第一次战争,但此次他获得的是外交的胜利。三部联军中,乞颜部实力最弱,铁木真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因此他审时度势,不盲目逞强,积极求取其他部落的帮忙,用最小的损失获得最大的利益。在统一蒙古草原的征战中,铁木真基本上一直这样的策略。
十三翼之战中,铁木真以退为进,虽然战败,但保存了有生力量,又依靠自己的名声逐渐获得了草原各部的归顺,实力逐步增强。
直到1203年,王汗和儿子桑昆谋划突袭铁木真营地,双方的冲突才真正爆发,合兰真沙陀之战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战斗,铁木真第一次单独直接面对草原上强大的对手,尽管损失惨重,但他数次撤退,在班朱泥河畔与19位功臣共饮浑浊的河水,痛定思痛,休养生息,很快恢复了力量并集结部队彻底消灭了克烈部。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忽里勒台大会,称“成吉思汗”,宣布建立也客·蒙古·兀鲁思,即大蒙古国,同时封赏功臣,制定了严格的军事、法律,从此草原各部正式统一为大蒙古国,打破了原来的部落界限,共同使用了“蒙古”作为他们的总名称。
“一个统一的蒙古民族共同体从此出现在世界舞台上”。
金国同草原各部的关系一直比较复杂:
一方面,它利用各部之间的矛盾挑起争端,借以平衡各方力量,以便他们都无条件臣服金国;另一方面,金国也积极打压实力强大的部族,成吉思汗的先祖俺巴孩汗就是被塔塔儿人出卖给金国,后被金国钉死在木驴之上的。草原各部对金国充满着仇恨,但因惧怕其强大的实力,只能在金国的压榨下苟且偷安。
实力逐渐强大的成吉思汗早有对金国动武的意图,不管是为先祖报仇也好,还是巩固自己的统治,增强实力也好,随着金国国力的衰弱,成吉思汗也逐渐看到了攻打金国并取胜的可能。但是,金国毕竟是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大国,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正式进攻金国之前,成吉思汗和他的将领们都意识到,必须要做好充分的战斗准备。
因此,他们把西夏作为第一个进攻目标,这一决策出于多重考虑。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在攻金时西夏可能造成的侧面威胁;同时,蒙古骑兵善于奔袭战,对于攻城没有经验,首先进攻实力稍弱的西夏,可以为日后的进攻积累经验;另外,西夏是战略要地,战胜西夏,破坏西夏同金国的关系,使西夏臣服,可以为蒙古军队进攻金国提供战略补给。
于是,成吉思汗于1205、1207和1209先后三次攻打西夏,夏襄宗于1209年向蒙古求和,献上公主和贡品,并宣布臣服于蒙古,向金国进攻。成吉思汗和蒙古军队又于1218、1224和1227年三次攻打西夏,最终成吉思汗也在最后一次进攻西夏的过程中去世。
蒙古同西夏的战争在13、14世纪史料中的记载都不算多,但是到了17世纪,蒙古史料开始出现一些关于成吉思汗去世的另一种说法,认为成吉思汗的去世同强占西夏王妃有关,而此后的一些文学作品也开始以这些记载为基础,虚构了一些成吉思汗同西夏公主、西夏王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如果成吉思汗的对外征伐仅仅止步于此,那么他也不会成为名震世界的征服者和影响世界的人。然而,历史不容后人假设,成吉思汗本人的远见卓识和当时蒙古草原的实际情况以及周边的形势促使他向西出发,从此开辟了世界历史新的一页。
1218年,成吉思汗派者别率军征讨出逃的乃蛮王子屈出律,屈出律此时已逃往西辽,者别灭亡西辽后,蒙古国从此就和中亚大国花剌子模接壤。花剌子模帝国也是一个新兴的政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不断,统治并不稳固,如张振珮所说,“故国虽大,本实不固”。在其后同成吉思汗交战的过程中看,花剌子模算端摩诃末其人优柔寡断,完全不具备成吉思汗那样卓越的领导能力。
然而,花剌子模国土面积广大,又继承了波斯灿烂的文化,外表看起来是一个强大而富饶的帝国,因此成吉思汗最开始对待花剌子模的态度是想与其建立友好的外交和商业联系,他派使者前往传达自己的想法,希望自己做东方之主,花剌子模算端做西方之主,并决定派遣商队前往花剌子模进行商业活动。如巴托尔德所说:
“成吉思汗的这些话确系由衷之言,这时候,成吉思汗还不曾梦想要征服世界。”
于是,成吉思汗组织了一支庞大的商队,带着精选的货物前往花剌子模,没想到讹答剌城守将海尔汗见财起意,以奸细的罪名杀害了商队成员,霸占了货物,商队中只有一人逃脱奔回蒙古草原报信,成吉思汗听闻这一消息,“那愤怨的旋风把尘土投进仁爱的眼内,万丈怒火致使泪水夺眶而出,唯有洒下鲜血方能扑灭它”,志费尼的这段描述生动地表达了成吉思汗的愤怒。但是,他依然保持了隐忍和谨慎的态度,决定派遣三名使者前往花剌子模询问原因,并请求算端严惩凶手。
可惜的是,这一理智和善意的举动换来的结果却是一名使者被杀,两名使者被羞辱,花剌子模领导阶层盲目而愚蠢的行径给整个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毁灭性灾难。这场战争的起因在国内外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志费尼和拉施特都以十分痛惜的笔触斥责花剌子模统治阶级的愚蠢。
1218年,成吉思汗率军出征花剌子模,先后攻占了讹答剌、忽毡城、不花剌、撒马尔干、玉龙杰赤、呼罗珊、你沙不儿等城市和地区,尽管战争的起因是愤怒和复仇,然而战事一起,杀戮破坏就无法控制,蒙古铁蹄所到之处,经常是满目焦土,尸横遍野,给当地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成吉思汗大约于1225年春天返回蒙古驻地,他的长子术赤留在了玉龙杰赤,他的将领者别和速不台继续西征。1227年,成吉思汗在进攻西夏的过程中去世,蒙古人不建陵寝,不设坟茔,因此成吉思汗的埋骨之所至今无人知晓,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迷思。
此时回看成吉思汗的英雄路,可谓是能力有之,“天时”也有之,两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