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关羽身上最为显眼的特征就是义薄云天的品行,其次便是万军从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无双武勇,在中国社会这样一个忠义兼具、神勇无敌的人物自然很符合儒家主流价值观以及传统道德观,因此在关羽死后,他得到古代封建朝廷和中国大众的双重认可和尊崇,由此不断被神化,被尊为“武圣”,从而由人为神,算是名副其实的飞升仙界了。
在这样耀眼的光芒下,他的个人忠义和武力值得到不断放大,而相比较之下,他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官的能力却在不同程度上被似有似无的忽略了。
众所周知,个人武力值对于一个将领来说当然很重要,是一个武将沙场杀敌保命的基本功,但在千军万马的战场上,它的作用其实很有限,一个人哪怕武功再高强也无法左右战场的局势,真正能在战争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大多是军队统帅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战略战术眼光,这才是评价一个人是否是出色的军事家的关键因素。
因为关羽最后那一次赔上性命的的军事失败,他此后千百年背上“大意失荆州”的标签,连带作用下甚至导致他的军事指挥才能都被质疑,一部分人对关羽在军事方面的印象,往往是有万夫不当之用的猛将、悍将,而非指挥若定的军事家。
这样的想法无疑是偏颇和错误的,关羽绝非只依赖个人武勇的寻常悍将,他其实拥有很强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治军带兵能力,这点从他多年镇守荆州以及在襄樊之战的出色变现就可见一斑,关羽无愧名将之名。
襄樊之战
襄樊之战是关羽个人职业生涯中的高光时刻,如果不是因为巅峰即败落,随后他就在东吴的军事进攻下饮恨沙场,那么这场战争或许不如左右天下大势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那样至关重要,也绝对足以惊骇天下耳目心神,而关羽也必然因为此战从而跻身古今顶尖名将之列。
此战对于关羽的人生来讲也意义重大,一方面襄樊之战与之后的东吴集团偷袭荆州有着直接紧密的联系,可以这样讲,如果没有关羽在襄樊地区的军事行动,就很可能不会有之后的吕蒙白衣渡江夺荆州,也自然不会有关羽败走麦城的凄惨结局。
另一方面,按照史籍记载,这场战争也是关羽独立指挥的首次大规模战役,在此之前,关羽虽然身经百战,取得过阵斩颜良、文丑的骄人战绩,但基本上都是作为军中偏将完成的某项军事任务,而非作为军队统帅负责整场战役的排兵布阵,而且由于刘备在赤壁之战之前,大部分情况下都处于寄人篱下或狼狈逃跑的状态,他也没什么机会指挥大兵团作战。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战前形势,当时的局势对刘备集团来说真的是一片大好,刘皇叔在走了那么多年的背字之后,终于咸鱼翻了身,公元219年,刘备此时不仅已经把刘璋赶下了台,夺去了益州地区,还在汉中击败了曹操,斩了曹魏砥柱兼曹操半个自家亲戚的名将夏侯渊,算是狠狠出了一口这么多年四处奔逃的窝囊气。
而东部荆州战线,虽然因为前面孙权那么一闹,刘备集团在荆州的领土只有南郡、零陵郡、武陵郡等三郡之地,但好歹挡住了孙权东进的步伐,保住了荆州的基本盘。
这是在这种情况下,关羽决定北伐曹魏襄樊地区,这里必须注意,这并非关羽一拍脑门的鲁莽之举,也并非关羽一个人的轻率行为,它实际上是符合刘备集团的总体战略布局的
在诸葛亮为刘备策划的隆中对奇谋中,早对这次战役有所规划,正所谓“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宛、洛指的正是襄阳、樊城所在的南阳盆地,以及襄樊之后的洛阳中原之地,而刘备手下的将领中又有谁能越过关羽担当这个身挑重担的上将呢?
所以襄樊之战的发生实际上是刘备集团高层的共同意志,是对诸葛亮制定的刘备集团发展战略的一贯遵循,而非关羽一个人的决定,这点想想就可以明白,以关羽的性格,他怎么可能不经大哥刘备同意就擅自出兵。而且从战略布局上来看,这也是一手绝妙的好棋,一旦夺得襄樊地区,中原门户洞开,刘备集团就可以直接经略中原腹地。
关羽也的确不负众望,他在襄樊地区直接将曹仁包了饺子,把曹仁围堵在樊城之中,前来救援的于禁、庞德等人也被关羽利用洪水击败,一时之间天下震动,曹操甚至想要通过迁都的方式躲避关羽的锋芒。
这一战关羽出类拔萃的军事指挥能力得到充分体现和证明。首先,关羽的军队如果与曹军硬碰硬其实没有太多优势,起码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以较小的损失摧枯拉朽的歼灭敌军的主力,而关羽巧妙地利用了洪水这一天时地利,以相对最小的损失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最大的战果,从中就可以看出关羽对战场诸多要素的敏锐洞察和全局把控,也可以证明关于绝非有勇无谋之辈。
其次在这场战争中,曹魏方面的曹仁、于禁、庞德等人那一个不是身经百战的悍将、名将,结果全都在关羽手里马失前蹄,一个人的水平如何还可以从他的对手身上得到反映,关羽能战胜这些曹魏名将,你说他强不强。
孙吴偷袭荆州
眼瞅着襄樊地区就是关羽的囊中之物,如果事情到这为止,刘备集团真是大获全胜,然而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孙权集团早就对荆州垂涎三尺,如果任由关羽夺取襄樊地区,自己之后夺取荆州的希望岂不是更加渺茫。
而此时的刘备所属的荆州地区,由于军队主力都被抽调北伐,再加上吕蒙的一系列示弱举动,自然处于一个相对空虚的且对东吴防备较松懈的状态,这样的情况下,孙权等人立刻认识到夺取荆州的时机到了。
不过所谓的防备空虚只是相对而言的,关羽怎么会对孙权毫无防备,需知就在不久之前,孙、刘双方就曾因为荆州的归属问题大打出手,关羽在出征之前就安排了糜芳、傅士仁等几人留守后方,关羽在处理荆州后方的问题上虽然有所预估不足,但绝称不上轻率大意。
但关羽用兵虽出类拔萃,但对于人心阴暗却估计不足,他所选择的这两个人,因为私人恩怨以及对自己的恐惧就果断做了背叛者,如此一来东吴军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就夺去了公安、江陵等地,关羽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反应。
后来的事情就很明了了,关羽在仓促之间回军救援,却发现后路早已被断,进退两难之下,败走麦城,最终在临沮被害。
这其中还有一个点很令人奇怪,“关羽败走麦城”的麦城位于今天的湖北省当阳市,在当时江陵的西北部,如果是一般人在当时的情况下,都会选择返回益州以图后举,为什么关羽没有直接返回益州,反而要去江陵西北方的麦城据守呢?这不是绕路耽误时间吗。
要想解答这个疑问,我们不妨把自己代入当时关羽所处的情况,搞一次沉浸式体验。益州的范围包括了如今四川的大部分地区,周围被群山峻岭所包围,这样的地形利于防守但也难于出入,
从关羽的角度来看,他要想返回益州,主要有两条路可以走。
第一条是从襄樊地区出发,与当时占据上庸、房陵等地的刘封、孟达会合,第二条道路则是沿秭归、夷陵从四川东部入蜀。当时如果在关羽围攻襄樊之时,在得到荆州失陷的消息的第一时间选择第一条路归蜀,或许的确有希望回到蜀汉。
但是如果你是关羽在得到后方失陷的消息后,你会选择第一时间逃跑,还是选择先回去看看情况,这点很好选,正常情况下大家都会选择先回去看看,万一有机会收复失地呢,更何况关羽还是一代名将。
但是等到关羽回到荆州之时,由于糜芳等人投降得太快,孙吴一方得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了荆州的局面,此时收复荆州希望渺茫,而陆逊也攻下了秭归、夷陵地区,彻底断绝了关羽从这条道路突围的可能。
此时的关羽已经进退两难,再度北上走第一条道路?你真当曹魏一方是吃素的,当时徐晃率领的曹魏援军已经解了襄樊之围,哪里还能容忍关羽自由来去。
所以此时的关羽便需要找到一个地方来暂时落脚,这个地方必须足够坚固,能够保证自己抵御敌人的攻击,而江陵西北部的麦城就进入关羽的眼帘。
后来的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这一点,考古人员在今湖北当阳地区发现了古麦城遗址,从考古发现来看,现存的麦城遗址南北长600米,宽100米,城墙高度达30多米,鉴于这是遗址难免存在损坏,真正完好的麦城可能还要比这更大一些。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样一座城的面积委实不能算大,但放在三国时期这就是一座城高墙厚的大城,这样一座大城的防御力是相当惊人的,靠着这座城的保护,关羽能够都到暂时的喘息。
而且由此向西北方走,虽然不是什么主要通道,但依旧可以回到蜀汉统治地区,事实上关羽也的确是在麦城西北方的临沮被吴军擒获,当时他很有可能是想要离开麦城前往益州、上庸等地。
结语
关羽之败称得上是“非战之罪了”,如果当时糜芳、傅士仁等人能够不投降而是坚守待援,关羽或许都不会有这个饮恨沙场的结局,作为一代名将,关羽已经做出了一个军事指挥官所能做出的最优判断和指挥,但战场大势如此,终究无可奈何。
参考文献:
《三国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