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在位期间,他勤于政事,举贤任能,体恤百姓,减轻刑罚,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而。因此,在后人眼中、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中国历代帝王的表率。但即使是这样一位英明圣主,他的一生仍有很多瑕疵,“玄武门兵变”的历史实情一直让后人迷惑,而他后来修改国史的行为也让人议论纷纷。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太宗下令在中书省特别设置秘书内省专门负责修撰前五代史。但是同年闰十二月,太宗又下令将史馆移人禁中,设于门下内省北面,由宰相监修。此之后,史馆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门下省的一个常设机构,不再具有修史职责而是专门负责修撰当朝国史。唐太宗究竞出于何种动机要重置史馆,修改国史呢?这个问题迄今为止仍没有确定的答案,因此成为历史上的一桩疑案,并引发后人对此的诸多不同观点。
一种说法是唐太宗为了掩盖自己为了登上王位而不惜杀死太子李建成,逼迫自己的父亲李渊退位事实,才下令修改国史的,产生这种说法的理由就是,后世有人认为,李渊将皇位传给李世民,其实这并不是李渊的本意,而是受李世平的胁迫不得已而为之。李世民的这一种做法深深的违背了中国古代的封建思想和道德伦理。这种行为,就连李世民自己都不能苟同,认为不可将这种思想传达给子孙以及后世之人,于是,李世民为了掩盖这种行为,更是为了彰显他的地位的合法性,就下令创立了宰相监修国史的制度,这就使史官很难做到秉笔直书,只能按统治者的意图撰写历史。
李世民在位期间,曾不止一次违例要求亲看国史和起居注,并称是“使得自修改耳”。其实,作为帝王原本是不可以随便看史官写的起居注的。史官们在李世民的监督下,为了掩盖事实的真相,把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原因写成了一个利国利民的大义灭亲行为,这种说法,严重的歪曲了历史事实。
为了让自己统治地位坚不可摧,李世民要求史官在撰写《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这两本史书时,将太子李建成的功绩几乎全部抹去,对于自己父亲李渊,减少对他的功绩的描绘,就比如太原起兵这一件事,李渊在史官的笔下完全成为李世民的附庸。这样,李世民便成为开创李唐王业的首功之人,给人民造成皇位本属于他的印象。李渊退位后也就理应由他继承皇位。如此一来,李世民登上皇位便显得合理多了。
[图片4]
还有种说法认为李世民之所以要修改国史,拾高自己在太原起兵中的地位,贬低李渊的功劳,乃是出于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他要求贞观史臣把太原起兵中李渊由主动起兵变为被动起兵,其目的就是想让后世之人以为,李渊是一个忠君爱国的大忠臣,最后起兵造反实则是无奈之举。在隋炀帝下令要抓捕李渊之后,又被刘文静暗中设下圈套围住,最后才不得不反,而且在起兵时李渊还曾号称“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这样一来,李渊就成了大忠臣了。很明显,这种刻画有利于维护李世民的统治。
李世民为何要修改国史?其真正的目的现在的我们已经不得而知,由于没有明确的记载,现在所有的这些说法,都是后世之人的推测而已,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国史在李世民即位期间,确实被下令修改过。至于修改的原因,我们今天已经很难判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