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里写了夏禹的故事,他还有个名字叫文命。禹的爸爸是鲧,鲧的爸爸是帝颛顼,颛顼的爸爸是昌意,而昌意的爸爸就是黄帝。这么算来,禹是黄帝的远孙,也是帝颛顼的孙子。
大禹,人们也叫他文命,是夏朝的创始人。
大禹的爸爸是鲧,鲧的爸爸又是颛顼,颛顼的爸爸叫昌意,而昌意的爸爸,就是黄帝。
根据这个记录,禹是黄帝的第四代后代,他的家族谱系是这样的: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再生了禹。
对于禹是黄帝的第四代后代这种说法,也有人持不同看法:
《汉书》里的《律历志》提到:根据《帝系》的说法,颛顼传了五代后有了鲧,鲧生了禹,然后虞舜把王位传给了禹。按照五行说法,土生金,所以禹的朝代属金德。大家称这个朝代为夏后氏。这个朝代传了十七位王,总共四百三十二年。
说起伯禹,也就是大禹,《帝系》里头讲了,颛顼的第五代后人有了鲧,鲧后来生了禹,之后虞舜把帝位传给了禹。
土地孕育出金属,这就有了金的特质,大家管这叫夏后氏。夏朝传了十七位君王,历时四百三十二年。
根据《汉书》的记载,禹是黄帝的第八代后代,他的家族传承是这样的:黄帝传给了昌意,昌意传给了颛顼,然后再传了四代不知道名字的人,接着是鲧,最后传到了禹。
《三家注史记 夏本纪》里说了,鲧在尧手下干活时,他和舜的关系隔得老远,舜呢,是颛顼的六代后的孙子,所以鲧肯定不是颛顼的儿子。
鲧呢,他以前帮尧帝治理过洪水,他和舜的家族辈分差得挺远。舜是颛顼的六辈以后的孙子,但鲧并不是颛顼的直系儿子。
按照《黄帝历》的纪年方式来算,黄帝大概是在公元前2698年当上的皇帝,那时候他刚好20岁。
根据夏商周年代研究的结果,大概可以算出夏朝是在公元前2070年左右开始的。
按照这两个时间点来算,黄帝到大禹这段时间有628年之久。但要是说大禹是黄帝的第四代孙子,那意味着从黄帝到大禹这五代人,平均每人得活125岁以上,这听起来好像不太可能。
假如大禹是黄帝的第八代后代,那么从黄帝算起到大禹,一共经过了九辈人,他们平均寿命大约是69岁,这比说他们总共活了125岁要合理多了。
黄帝一共有25个儿子,其中大儿子是少昊,也有人叫他玄嚣,他接了黄帝的班,当上了帝王。二儿子是昌意,他啊,就是大禹的老祖宗。
在少昊之后,他侄子颛顼接手了皇帝的宝座。等颛顼传位时,他的侄子帝喾,也就是少昊的孙子,蟜极的儿子,又坐上了那个位置。
帝喾传位后,他的大儿子帝挚坐上了皇位。帝挚退位后,唐尧接了班。唐尧之后,虞舜又成了新的帝王。虞舜之后,夏禹接着统治了天下。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位伟大君主分别是:轩辕黄帝、高阳颛顼、高辛帝喾,还有尧帝和舜帝。
颛顼乃黄帝之孙,帝喾则是黄帝的重孙,尧为黄帝的第四代后人,舜和禹都是黄帝的第八代后人,他们的家族传承是这样的:
黄帝有个后代叫昌意,昌意又有个儿子叫颛顼。
黄帝传位给了少昊,少昊之后是蟜极,蟜极又把位置传给了帝喾。
黄帝传位给了少昊,少昊之后是蟜极,蟜极接着传给了帝喾,最后帝喾把位置给了尧。
黄帝之后是昌意,昌意传位给颛顼,颛顼又是穷蝉的先祖,穷蝉的儿子是敬康,敬康传位给句望,句望之后是桥牛,桥牛有个儿子叫瞽叟,而瞽叟有个出名的儿子叫舜。
黄帝传给了昌意,昌意之后是颛顼,接着往下数几位不知名的先祖,然后是鲧,最后传到了禹。
从黄帝开始到禹,帝王的位置都是在他们自家亲戚里传的。大家常说的禅让制,其实就是黄帝家族内部换个人当王罢了。
说起来夏朝的国王们,他们都是黄帝的后代。
不过有个事儿挺让人纳闷,黄帝的姓是姬,大禹的姓却是姒,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史记》里写了五帝的故事,说黄帝啊,他是少典的儿子,姓公孙,大家叫他轩辕。
黄帝是少典家的孩子,他本来叫公孙轩辕,公孙是他的姓,轩辕是他的名。
《通鉴外纪》里头说了,姓啊,就是祖宗传承下来的那个根;氏呢,是区分后代各自分支的那个标记。所以说,姓氏啊,就是用来表明家族血缘关系的符号。
在先秦那会儿,姓和氏其实是两码事。姓呢,就像是告诉你老祖宗是从哪儿来的;而氏,就像是说明后代分成了哪些支脉。姓氏啊,就是古人用来表明家族血缘关系的一个记号。
黄帝的姓氏是公孙,这是从老祖宗那儿传下来的,他的祖宗也都姓公孙。而黄帝还有个称号叫轩辕氏,这表示他是轩辕家族的一个分支。
《路史》里头说了,神农有个同母的弟弟叫勖,他继承了少典国的国君之位,他们家一直以来都是诸侯,后来呢,他们这一支就改姓公孙了。
神农有个亲弟弟叫勖,他跟在少典身边做事。少典呢,是有熊国的老大,他们家族一直都是诸侯。后来,他们的子孙后代里,有人就姓公孙了。
老早以前,《国语》里的晋语部分讲了这么个事儿:少典和有蟜氏成了亲,然后有了黄帝和炎帝两个孩子。黄帝是在姬水边长大的,炎帝呢,是在姜水边。他俩长大后,各有各的本事,所以黄帝的后人就姓姬,炎帝的后人就姓姜了。
少典和有蟜氏的女子结为夫妻,他们有了两个孩子,黄帝和炎帝。黄帝在姬水边长大,炎帝则在姜水边长大。长大后,两人的性格和品德有所不同,于是黄帝就被称为姬姓,炎帝被称为姜姓。
黄帝是根据地名来确定自己的姓氏的,后来很多人也跟着这么做来改变姓氏,就好比尧的两个女儿,她们住在妫水旁,所以就姓了妫。
《新唐书》里讲宰相的家族血缘时说:姚这个姓,是因为虞舜出生在姚墟这个地方,所以就拿姚当了姓。
舜呢,他是在姚墟这个地方出生的,所以就姓了姚,这也算是个因为出生地而得姓的例子。
姓氏代表着老祖宗的根源,黄帝一开始的姓氏是公孙,这意味着黄帝的老祖宗就是公孙家的人。
后来,黄帝用了姬这个新姓氏,而姬姓的老祖宗就是黄帝本人。
黄帝啊,他又叫轩辕氏,还叫有熊氏,这两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百家姓里的轩辕姓》:轩辕这个复姓,说的是黄帝的亲孙子,他们原本是有熊氏的人,也有人叫他们帝鸿氏。因为黄帝住过轩辕丘这个地方,所以就有了轩辕这个姓,后来黄帝的子孙们也跟着被称为轩辕氏了。
黄帝住在轩辕山上,因此大家叫他轩辕氏。
《竹书纪年》里记载,黄帝叫轩辕,他住在有熊这个地方。
《帝王世纪》里说,黄帝特别圣贤,他把国家交给了有熊氏管理。而郑这个地方,就是古代有熊国的遗址,也是黄帝建都的地方。
谯周在《史记集解》里说,有熊国的国君,他是少典的儿子。
黄帝是管理有熊这个地方的大王,他可能是从他爸爸少典那里接手的这个位置。听说有熊的都城就在现在的河南新郑,因此黄帝被人们叫做有熊氏。
咱们聊聊黄帝的子孙吧,黄帝一共有25个儿子,这就有了25个家族,也可以说成25个支脉。不过,这里面只有14个人有了自己的姓,总共12个姓,它们分别是:姬姓、酉姓、祁姓、己姓、滕姓、箴姓、任姓、荀姓、僖姓、姞姓、儇姓和依姓。
《国语》里头的《晋语四》说了,黄帝他有二十五个儿子分支,但其中有十四个儿子有了自己的姓,加起来是十二个姓。这些姓就是姬、酉、祁、己、滕、箴、任、荀,还有僖、姞、儇、依。青阳和苍林氏呢,他们跟黄帝关系特别近,所以也都跟着姓姬了。
换句话说,黄帝的后人分成了12个不同的姓氏家族,但在这之中,只有青阳和苍林氏两族保持了黄帝的高尚品德,所以他们共用了姬这个姓。青阳呢,其实就是黄帝的大儿子,大家叫他少昊,或者玄嚣。
黄帝除了青阳和苍林氏这两个儿子外,还有个次子叫昌意,他也跟黄帝一样,姓姬,是黄帝姓氏的传承者。
《史记》里讲了个五帝的故事:昌意娶了蜀山氏的一个姑娘,名叫昌仆,他们生了个儿子叫高阳,高阳特别有德行。后来黄帝去世了,被葬在了桥山。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高阳就接了班,成了新的帝王,也就是帝颛顼。
顾祖禹在他的《读史方舆纪要》第四十七卷里写到关于河南第二部分开封府的事情:高阳城就在县城西边大约二十五里的地方。传说啊,颛顼高阳氏帮助少昊立了大功,所以就被封到了这儿。
昌意娶了蜀山氏家的姑娘昌仆,两人有了儿子高阳,高阳品德高尚,像圣人一样。黄帝过世后,被葬在了桥山,接着,他的孙子、也就是昌意的儿子高阳登上了帝位,这就是我们说的颛顼帝。
颛顼帮少昊干了不少好事,被奖赏了高阳这块地,大家就叫他高阳氏,颛顼也就成了高阳的代名词。
颛顼呢,他姓姬,人家还有个称呼叫高阳氏,这表示高阳氏是从颛顼这里分出来的。通常啊,只有那些得了封地或者立了大功的人,才会有姓有氏。
从颛顼传到鲧,中间那几代人的姓是什么,我们不太清楚,不过从鲧这一代起,他们就开始姓姒了,而且氏族的名字也变成了有崇氏。
姒和姬都是咱们华夏老祖宗传下来的老姓,属于很久很久以前的上古八大姓。这八大姓啊,就是姬、姜、姒、嬴、妘、妫、姚、姞,你瞧,每个姓里头都藏了个“女”字。
人类原先是母系社会,后来才变成父系社会,所以最早的姓旁边都有个女字。
《论衡》的第三卷里有个“奇怪篇”说,大禹的妈妈吃了薏苡这种植物后,就怀上了大禹,所以夏朝的人姓姒。
禹的妈妈吃了薏苡米后,禹就来到了这个世界,因此夏朝的皇上都姓姒。
《吴越春秋》里有个故事叫《越王无余外传》,说大禹的爸爸鲧,是帝颛顼的后代。鲧娶了有莘氏家的姑娘当老婆,她叫女嬉。女嬉年轻力壮时还没孩子,有一天在砥山玩,吃了颗薏苡籽儿,就好像被啥东西触动了一样,结果就怀上了。后来,她肚子裂开,生下了高密。
《吴越春秋》里头讲得更细,大禹的老爸鲧啊,他是颛顼的后代。鲧娶了有莘家的姑娘当媳妇,姑娘名叫女嬉,也有人叫她女志。两口子正当年轻力壮的时候,却一直没孩子。有一天,女嬉在砥山碰到薏苡,就吃了下去,结果就怀上了。后来,她肚子大开,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高密,而这个高密,就是我们说的大禹。
薏米是一种中药材,口感有点甜又带点清淡,闻起来稍有凉意。它的主要好处包括:帮助身体去湿、强健脾胃、放松筋骨缓解痹痛,还有清热化脓的功效。
吃薏米咋可能让人怀孕呢?这事儿到现在也没个准儿。古时候有好多这样的故事,比如说帝喾的老婆姜原,在外面瞧见个大脚印,踩上去一下就怀上了孩子。
《史记 周本纪》里讲了这么个故事:姜原跑到野外,瞧见一个大脚印,觉得挺好玩,就想踩上去试试。这一踩,她身体就有了反应,好像怀了孕一样。
这种神话故事啊,大概就是那时候人们遇到弄不明白的事儿,就用这样的传说来讲清楚了。
根据历史书记载,禹的姓姒是从他妈妈那边传下来的。
《世本》里的《氏姓篇》提到:有个莘国,姓姒,是夏朝大禹的后代。
辛氏一族就是莘国的人,他们和禹的母亲来自同一个家族,都姓姒。
《潜夫论里的五德故事》说:有颗大星星像彩虹一样,落到了华渚这个地方,女节做梦梦到了它,然后生下了白帝挚青阳,大家也都叫他少皞,他接替了黄帝的位置,在曲阜建都。……后来他的后代们记载历史时,提到有流星划过,他们觉得这是白帝文命戎禹诞生的预兆。
青阳其实就是白帝少昊,女志也可以叫修纪(她是禹的母亲,修己和纪都是她的名字),而大禹又被人们称为白帝文命。
禹的母亲之所以姓姒,是因为她出自少曎(也就是少昊)一族,而少昊是黄帝的大儿子。
《史记》里写了夏朝的事儿:禹姓姒,后来他的后代被封到不同地方,就用封地的名字当了姓。所以就有了夏后氏、扈氏、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这些姓。
禹姓姒,他的子孙们被派往各地,并以封地的名字作为新姓氏,这样一来,就有了夏后家、扈家、男家,还有斟鄩家、彤城家、褒家、费家、杞家、缯家、辛家、冥家、斟戈家等。
禹把原来的姬姓改成了姒姓,他的子孙们自然也跟着姓姒了。这样一来,夏朝的君王都是姒姓。为了分清家族里的不同分支,后来又有了好多的氏,用来区别不同的后代。
夏朝王族的姓氏叫做夏后氏,他们姓姒,也可以称为姒姓的夏朝皇族。
有扈氏,他们也姓姒,是夏朝一个重要部落的成员,说起来就像夏朝大家庭里的一个分支,有着有扈这个称呼。
夏朝时有12个主要的部族,他们全都姓姒,但氏族名称各不相同。其中,夏后氏是皇族,其余的则是各个宗亲部族。
就好比东周时候的杞国,有个大家熟知的成语“杞人忧天”,说的就是那儿的人。杞国的国王啊,是夏朝皇室的后代,他们国王姓姒。这个国家一直存在到战国初期,也就是公元前445年,才被楚国给灭掉了。
大禹的后代除了被封在杞国外,还被分封到了越国、缯国和褒国,这些都是他们的诸侯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