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一直是权利的象征,在日本古代的《革新诏书》中宣称:“天皇是天地间的君主,主宰万民”。也就是说天下万民和土地都是天皇的。但从日本战国时代开始,日本的权利就一直掌握在幕府将军和实权大名的手中,日本天皇其实就是一个摆设而已。事实上,从大和飞鸟时代之后,日本天皇的权利就一直被压缩。到了平安朝的时候,权利已经从天皇转移到了平氏和源氏两个贵族的手里,两边都聚集了很多武士分成两大集团。
平安末期,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开始后,日本进入“天下布武”的武家时代,天皇和公家的贵族们实际上已经成为傀儡和象征意义上的统治者(和现在的日本很像)。特别是进入战国之后,天皇的日子过得相当凄惨,不仅被将军们控制,更被当时的很多大名骑到头上作威作福,生活是“饥一顿饱一顿”……
那么在战国的时候,日本天皇是干什么的呢?他们有多穷,又是如何在战国中求生存的呢?
日本天皇有多苦
进入到镰仓幕府后,日本天皇已经没有什么像平安朝那样的满朝文武了,缺少官员的日本宫廷就是一个空盒子,而追随着天皇的公家的贵族们生活也是非常困苦。
那战国,日本的天皇过得有多苦呢?
从应仁之乱开始,日本第103代后土御门天皇开始就一直生活很艰难,这位老哥在驾崩后就因没有葬仪费用,从而无法下葬;后来的将军和一些公家实在看不下去就组团操办了这个葬礼,才让天皇体面的下葬。但虽然如此,日本天皇的日子依旧没见好转,之前将军还有一些权力,但后来公卿和将军们都被实权大名,如三好、今川家给架空,都自身难保了,更不要说管天皇了。
而且因为没钱,日本的天皇居住的平安京皇宫已经好久没有修缮过,甚至于下雨都会漏水。在日本奈良时期,天皇登基可谓是头等大事,这比过年还热闹,可是因为没钱,战国时代很多日天皇的登基大典都是随简,有的甚至办不起。比如正亲町天皇登基大典都是靠当时西国大名毛利元就的援助才搞起来的。战国时候,后奈良天皇想改善一下生活,在宫廷大搞宴会,没想到却没钱买酒只能就此作罢。
总之战国时代的日本天皇经常是缺粮少食,穷的都快揭不开锅了,在战国前期因为给不起宫女们的俸禄,出现了好多宫女逃亡的事件。
当然除了穷,日本天皇们的地位也很低,活得更憋屈。在室町幕府后期,各地守护大名非常的跋扈,比如当时的大名土歧赖远酒后当街箭射光严上皇,打砸上皇牛车的狼藉事件。
不过战国后期,日本天皇的地位和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无论是织田信长还是丰臣秀吉,他们都处于自己的政治目的(确保自己地位和权利的合法性),都对皇室给予优待,有了这两位乡下和野生大名的帮助,日本天皇的日子才稍微好过一点。
织田信长上洛的时候,将部分京都的土地送给皇家,成为皇家庄园,并将一些大米还有财宝都以献金的形式送给天皇,而丰臣秀吉则是制定了专门给皇室的献金和条例,确保皇室每年都获得相应的供奉。而两人的此举也进一步提升了的天皇的地位,到了江户时代,天皇终于不用担心温饱问题,其势力和领地,几乎等同有12万石的中等大名。
日本天皇如何维持生活
首先是大名和将军们的献金。
其实日本天皇的收入主要看手下其他人的进奉.说白了就是靠进贡。不过这种献金有两种,一种是法律规定,一种靠大名们的自觉。
法律规定献金:以当时的德川幕府的《公家诸法度》规定:幕府将军每年需要向当时的天皇的给予每年10万石左右的的献金。这些献金包含天皇在山城和丹波两地收入、天皇的固定生活费、皇宫修缮和清点的开支费用和天皇的游庆费用等。
大名们的献金:这个就真的靠自觉了,在织田信长之前也就毛利元就给了点,那个时候天皇想要找大名们拿点献金,只能亲自上门去“乞讨”。正常的操作是他们会以游幸、或者蹴鞠等皇家节目的形式到大名的领地去,陪大名们玩。这就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某些过气明星,他们经常到商家(大名)的地盘上去商演,给大名们站台,这一点对于一些名不正、言不顺的乡下大名,或者下克上的乡下大名和野生大名来说尤为适用。天皇的站台就代表他们就是正统。
在战国大名中除了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应该是最受天皇们喜欢的了,他每年个人就给天皇7000石米作为天皇的生活费,有的时候还负担皇室的庆典开支。而之所以丰臣继续挤这么做,主要还是让自己更加“贵族范”,毕竟他以前就是个平民,为了当“关白”(丞相),从而求天皇给他改姓为丰臣。所以他的上位肯定是需要皇室站台……
其次是靠当中介卖官
虽说皇家式微,但好歹有个名头,所有官员、公卿勋爵的任免,还是需要天皇来定的(虽然他没什么是实权)。当然当中介卖官,是天皇也会和公家共同协作完成,很多时候是公家推举,然后天皇盖章。比如战国时候的关白近卫前久就经常卖官给天皇维持生活。
在战国的很多野生和乡下大名,根本就不是源氏和平氏的后裔,比如德川家康的祖上就是冒牌大名(在京都的混日子的)、同样武田信玄的老爸也冒充的源氏名门出身。所谓的大名之名只是一个自封的名头而已。因此为了让自己的位置得来名正言顺,他们就需要天皇授予官位或者爵位,而封官就成为了一项创收活动,所以那个时候的天皇就干起的“中介”的工作的,就像房产中介炒学区一样,天皇们也在炒“官位”。
不仅仅是大名们需要“名正言顺”,在乱世之中发展自己的实力的僧侣们也是需要官位来支撑的,在一向一揆之后,本愿寺等寺庙的崛起,他们疯狂圈地、加入大名的争夺,俨然成为的一股政治势力。但和尚打仗,总说不过去的,于是他们就和天皇们绑在一起,你们懂啥,我们是为天皇作战,为君牧民……因此天皇们会赐予僧侣们各种官家外号,并买紫衣给他们显得更正式。当初显如和尚让织田信长大打的不敢出门,还是靠天皇给他解围。
最后是靠合伙做生意。
天皇们虽然没有什么自由,但对于皇家庄园里面的东西还是可以自由支配,他们一方面将这些农业收入进入市场中进行交易,另一方面他们在交易的时候,会经常冠以某某天皇御赐或者皇家产品之类的商标,提升溢价,在分销渠道上,僧侣们也会帮天皇推销一下。
除了僧侣,天皇们还和大名合伙做买卖,在应仁之乱初期,大内和细川家就经常合伙天皇和隔壁的大明搞勘合贸易,说白了就是进贡,一般大明的回礼都是进贡的3倍到10倍以上,而看到商机的天皇们也会加入进去,当然毕竟是得以天皇的名义,所以天皇还是能拿点分红。不过因为“宁波事件”勘合贸易也被停止,皇室收入骤减……
雨田君说
在战国时候,日本天皇更像是一个被人供奉起来的吉祥物,一些实权的大名谁都可以欺负一下他,这就有点像春秋战国的周天子一样,挂了个名誉董事长,却被下面一群不懂事的诸侯们当猴看。不仅当时的日本天皇,一些公家贵族为了生活纷纷到一些大名家去当客卿或者顾问骗吃骗喝。
因此千万不要以为古代日本天皇很舒服,在战国乱世的时候他们也是在为了生活“负重前行”……
—The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