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败乡村变身百业摇篮,他打造出民国乡村建设的传奇……
创始人
2025-08-31 05:32:36
0

卢作孚,原名卢魁先,别名卢思,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社会改革家,被誉为“中国船王”。他毕生致力于探索救国强国之路,在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和成就。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万万不可忘记的人”;蒋介石称呼他“作孚兄”“民族英雄”;冯玉祥夸赞他是“最爱国的,也是最有作为的人”。

卢作孚(1893-1952)

在重庆市北碚区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他不是北碚人,但整个北碚都是他的。矗立在中山路两旁的法国梧桐,安静地守护着街市的繁华,是九十年前卢作孚特意从上海引进的;幽静恬适的北碚公园,近能俯瞰街景,远能眺望群山,系卢作孚当初专门为老百姓修建的平民公园;学校、医院、图书馆、博物馆、公园、运动场,北川铁路、天府煤矿、三峡染织厂……“一人营一城”,在北碚,满城都是“卢作孚”的印记。因此,卢作孚被人们尊称为“北碚之父”。

“仰止前贤家国志,躬行吾辈路途长。”为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北碚区纪委监委将通过系列故事来呈现卢作孚的优秀品质和廉洁风范,这些故事将按照卢作孚的人生轨迹,从他的少年觉醒、青年革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乡村建设等方面展开,让更多人走近卢作孚、了解卢作孚、学习卢作孚,去体会他在艰苦创业中坚守廉洁的初心,去感悟他作为一代贤达所展现出的高风亮节,进而从他身上汲取精神力量,营造崇廉拒腐的良好风尚,让他的精神在新时代继续熠熠生辉,让廉洁文化在新时代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弘扬。

今天,请跟随小编一起来聆听,卢作孚系列廉故事之七《破陈规陋习 拓社会百业 》。

破陈规陋习 拓社会百业

北碚,是乡村建设的一个现实的乌托邦。在现代文明尚未成型的年代,因为有了卢作孚创造性的探索,将“努力的真诚”播撒在了这片土地,开出了奇迹之花。他认为,这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是要在安定的秩序下才能前进起来。所以,针对兵痞盗匪长年集聚峡区的状况,卢作孚以“化匪为民、寓兵于工、建设三峡”为宗旨,迅速破除陋习,开创出社会百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破匪患沉疴 树治安新范

甫一上任,卢作孚便确立政治与军事并行的剿匪方略,决意肃清峡区匪患。彼时,峡防局士兵与土匪交战时多敷衍了事,反观土匪,为求生存全力拼杀,战斗力反倒更强。为扭转这一局面,卢作孚狠抓练兵:精心制定严苛的作息时间表,借此培育士兵的纪律意识;强化军事训练,全面提升士兵的体魄与身手;尤为重视政治教育,向士兵灌输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

与此同时,他前瞻性地考虑到剿匪结束后士兵的出路问题,实行“寓兵于工”,积极组织峡防局士兵在剿匪和军训之余进行生产,如织布、缫丝、修枪、打草鞋等,同时大力开展读书活动,要求职员官兵一律禁绝抽大烟、赌博等不良嗜好,在工作中“忠实地做事,诚恳地对人”,峡防局机关的面貌由此焕然一新。

峡防局士兵训练场景

士兵训练告一段落,卢作孚并未贸然率领官兵进山剿匪,而是采取“侧面迂回”之策。一方面,为震慑匪徒,卢作孚组织峡防局常备队每日在白塔坪靶场练习实弹射击,声震四野,还亲率学生和官兵赴各乡镇巡回搜检,发动民众追踪线索,务使匪徒无处藏身;另一方面,卢作孚也很重视感化教育,采取“化匪为民”“以匪治匪,鼓励自新”的政策,给自新的土匪以生活出路。

在卢作孚的武力威慑与“改过自新”政策双重作用下,多数因走投无路而落草为寇的土匪,选择归乡务农,不再负隅顽抗。最后,当卢作孚带队进山剿匪时,几乎是兵不血刃就解决了困扰当地多年的匪患问题。

彼时,北碚除了土匪作乱,社会风气也不好,黄、赌、毒长期侵害着民众的生产生活。卢作孚得知后下定决心要革除民间陋习,提高民众的道德水平。为此,他构建起严格的社会管理制度,大力打击这些不良行为。通过设立专门执法机构,加强巡逻管控,对涉黄、涉赌、涉毒人员予以严厉惩处。同时,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向民众普及黄赌毒的危害,提升民众的防范意识。

1929年,卢作孚在峡区内实施禁赌,在峡防局能够监视的地方就直接予以禁止,远的地方则由团务方面的人帮助禁赌。过年前后,百业停止,民间极易发生赌博现象,卢作孚便派人在各场张贴布告禁止赌博。正月初一,卢作孚又派出巡查队在街面巡查,劝阻民众不要赌钱,一旦发现赌博则没收赌资赌具。春节期间,卢作孚组织峡防局职员、官兵、学生在公共活动场举行周会,会上专门讲了过年期间禁赌的问题,“我们认为禁赌这件事,对于人民有利益,精神是要贯彻的。纵然有少数的人民怨我们恨我们。我们要是做,以至于要杀我们,亦还是要做的”。

与此同时,卢作孚认为,“吾民劳者几无休息,逸者亦无动作,既不知卫生,更不知所谓体育,瘠弱之因在此,疾病之乘亦在此”。因此,他大力提倡要大兴体育运动以提振民众的身体素质。

20年代北碚民众体育场

为此,卢作孚建设了1.3万平方米的民众体育场,成立了“嘉陵江体育社”,带动全民参加体育运动。1929年春,卢作孚组织举办嘉陵江运动会,邀请了来自江北、巴县、璧山、合川4县的中小学校、驻军部队、地方体育团体等22个单位1161人参赛,仅运动会开幕当天,观众就达5000多人,成为当时四川地区规模最大、项目最多、参与范围最广的体育盛事。在他的不懈推动下,北碚地区的社会风气实现了根本性扭转,呈现出一派积极健康、蓬勃向上的良好景象。

借庙宇旧址 启事业新程

卢作孚初到北碚时百业待举,兴办事业需要有场地。而北碚寺庙奇多,据说有九宫八庙。这些高大轩昂的寺庙,与周边低矮的民宅,形成鲜明对照。到了近代,社会动荡,百业凋零,寺庙也不能幸免,逐现颓势。不过,这些庙宇所占位置极好,要么是风景绝佳之地,要么据交通便捷之处。考虑到新建公共设施造价不菲,而峡防局并无雄厚资金,正为经营北碚缺钱而发愁的卢作孚便在当地的庙宇上做起了文章。

卢作孚早在家乡合川创办民生公司时,就靠庙宇起家,他将电厂办在药王庙,又把电灯自来水厂放到总神庙。来到北碚后,这里的庙宇也都被卢作孚派上用场。峡防局机关办公设在在文昌宫;关庙、禹庙和天后宫,先后进驻了北碚的企事业和机关单位;峡防局下属常备队租赁关庙偏殿,作为上课和训练的场所;峡区图书馆则借关庙的一个角落开办……后来,卢作孚还在关庙里办起了三峡染织厂,常备队则从关庙搬到禹庙,再后来迁到新建的营房里,新组建的治安队又驻进禹庙。禹庙地方挺大,里面有戏台和大块场地,在戏台上加顶盖,四周筑起围墙,再放上凳子,禹庙即可被改作民众会场,成为百姓集会和活动的地方。《嘉陵江日报》和峡区地方医院则设在天后宫内。

《嘉陵江报》

1927年8月,卢作孚创办《学生周刊》,作为北碚乡村建设舆论刊物,次年3月改组为《嘉陵江报》。《嘉陵江报》初发行时每月印制300份,除送峡区48场的队长、团总、团正、学校及有关峡防团务人员外,还在各场镇张贴。因采用白话文且内容贴近峡区民众,故该报纸广受各界欢迎。同时,卢作孚还加办附属刊物《新生命画报》,以图施教,以惠及不识字的广大农民。

随着《嘉陵江报》在峡区的影响不断扩大,印数持续上升,1928年10月,该报由三日刊改为双日刊,随后于1931年元旦又改为日刊,易名《嘉陵江日报》。报上刊载的《三峡可以经营的地方产业》《温塘公园经营的计划》《调查纸厂和改良意见》《种痘日记》《峡局士兵生活报告》等文章,通俗易懂又极具启发性,为开发三峡、建设三峡起到了鸣锣开道的作用。

卢作孚就职之时,北碚方圆百里内竟无一所医院,老百姓得了疫病,大多只能苦捱甚至绝望等死。1927年7月,卢作孚为此亲赴重庆向友人求助,在北碚天后宫开办了峡区地方医院(又名民生医院)。医院开业后,他又作了两个决定,具有非常超前的意义:一是医院看病不要钱,“就诊者无论贫富,概不取费”;二是医院经费全额拨给,“医院每月所需600元,由峡防局支给”。

这样功德无量的事,峡防局做了很多。譬如:为当地居民免费打疫苗;发动灭鼠、灭蝇运动;在江边设立饮水消毒站,为居民提供清洁饮用水;每季度为数万民众免费种牛痘等等。

峡防局是清水衙门,靠向往来的商旅收税维持运转,财力上捉襟见肘是司空见惯的事儿,卢作孚便发动社会各界募捐以补不足。但是要从别人口袋里把钱掏出来又谈何容易,卢作孚时常感叹,“募捐是天下最苦的事,其苦一言难尽”。不过,为了北碚的发展,卢作孚却乐此不疲,经常带头捐款。因自己在社会上有不少兼职,能拿到不菲的车马费,可转手他就把这些钱捐了出去。在其影响下,操持家务的大哥卢志林,从日常开支中专门挤出一块用作捐赠;其弟卢尔勤把自己经营的煤矿,捐给西部科学院和北碚的文化事业,成立文化基金会;另一个弟弟卢子英工资不高,还有一家子人需要养活,仍然时常拿出一两个月工资来捐献;而在兼善小学当老师的小妹卢魁秀也不甘落后,为了救济孤儿,一次就捐出了一学期薪水。

卢作孚不仅动员北碚民众认捐,而且还说服各路乡绅和商人出钱出力,甚至煞费苦心地向川内军阀求援。在其力推下,募捐作为一项意义非凡的社会活动成为了彼时北碚的时尚。

50年代初的清凉亭

1934年正月初三,是卢作孚母亲的60寿辰,亲朋好友和北碚各界人士,筹集了3000银元作寿金,准备为卢母修建一幢别墅。卢作孚认为,接受礼金为私人建房不妥,便与母亲商量,决定将这笔钱收作公益之用——不建私人别墅,改在北碚公园内建造一栋亭阁,供民众观瞻使用。亭阁建成后,人们盛赞卢作孚大公无私、处处热心于公益事业的精神。在为此亭取名时,大家商议定名为“慈寿阁”以示纪念。但卢作孚认为这个名字不妥,后邀请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笔题书改名为“清凉亭”。

兴实业根基 促经济繁荣

依靠募捐汇聚的资金,数量终究有限,且稳定性持续性欠佳,难以成为地方建设坚实而长效的支撑。卢作孚深知,唯有大力发展实业,方能为北碚的建设注入源源不断、可靠持久的动力。

卢作孚一手创立的民生公司,堪称其在实业领域的卓越创举。以航运业为核心基石,民生公司充分发挥产业辐射效应,有力带动了造船业、港口运营业、物资贸易业等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造船业的蓬勃兴起,显著提升了当地工业制造的整体水平;港口的高效建设与运营,极大促进了物资的广泛流通与贸易的空前繁荣;物资贸易的持续拓展,则紧密加强了北碚与外界的经济交流与联系,为北碚打开了通向广阔市场的大门。

除航运业外,卢作孚还积极投身工业企业的引进与兴办。三峡地区匪患彻底肃清后,为防止士兵滋生扰民之举,卢作孚精心组织峡防局士兵一边学习工业技能,一边开展识字教育。士兵完成操练任务后,都要进入工厂参与劳作,借此掌握一技之长,为日后谋生奠定基础。为此,峡防局还专门编写了国语和常识教材,务使士兵在数月内学会读报、写信、记账,获取基础生活常识,实现自我提升。

三峡染织工厂大门

1927年,卢作孚从士兵中挑选出擅长编织草鞋、织布以及操作缝纫机的人员,成功创办庙嘴工场。次年,增设工务股,购置铁轮织布机、织袜机和织巾机,专注生产满足士兵自用需求的棉纺产品。1930年10月,染织部从原体系中独立出来,发展成为四川省首座机械织布厂——重庆三峡染织厂,经过后续不断发展壮大,在新中国成立前一跃成为四川规模最大的机器织布厂——大明纺织染厂,成为推动地方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了改善北碚地区通讯滞后的状况,卢作孚组织学生和士兵投身当地通讯建设,在峡区内全面开展电话线架设工作。经过不懈努力,电话网络成功覆盖峡区各乡镇,并顺利接通北碚至重庆、合川的线路。值得一提的是,彼时就连重庆市区都尚未建成市内电话线路,北碚此举可谓开风气之先,极大提升了当地对外联络的便捷程度。

同时,为了提高农民生产水平,卢作孚还从上海购置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打谷机、剥玉米机各两台,安排峡防局士兵认真学习操作技术,随后深入田间地头,亲自为农民进行现场示范,请农民免费试用。由于绝大多数农民无钱购置新式农具,卢作孚指令北碚农村银行贷款给农民买农机具,又借峡防局平民俱乐部演出的机会,将银行的保险柜抬上舞台,向农民讲解保险柜的构造与功能,鼓励农民到银行存款、贷款。

此外,卢作孚还高瞻远瞩,规划为当地农民设立气象台、农事试验场、苗圃、公用堰塘、农村银行、消费合作社等一系列配套服务机构,力求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优质服务,助力农村经济发展。

五十年代北碚场

卢作孚“北碚之父”称号名副其实,其乡村现代化建设的探索蜚声海内外,被誉为民国“乡建三杰”(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之一。陶行知把北碚称为“建设新中国的缩影”;黄炎培《北碚之游》写道:“北碚两字名满天下,几乎说到四川,别的地名很少知道,就知道有北碚。”称赞卢作孚“把杀人放火的匪巢变成安居乐业的福地”。北碚与北京、上海齐名,是联合国第一版世界地图上标识的仅有的三个中国城市之一。抗战时期,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等一众知识分子、社会精英齐聚北碚,与卢作孚携手并肩,在此延续乡村建设的深厚文脉,共同将北碚打造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乡村建设的集大成之地,为中国乡村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供稿:北碚区纪委监委

责编:周 敏 徐 杨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古... 上几回跟大家分享了古代的文官、武官、谏官和司法、监察类官职,今天我们回头再上溯下古代官职中地位最高的...
原创 中... 从第一个朝代夏朝开始算起,中国已经有近4100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中国”这个名字也经历过...
原创 清... 在中国古代,女人讲究三从四德,基本上不出家门,所以很少有女犯人。但是晚清的时候,有一所监狱里关押了大...
原创 苏... 苏联解体已有三十余年,但其初生、鼎盛,甚至是解体的每个时期,都是在全世界人的见证下的。作为一个曾经与...
原创 古... 官人出身制度,即为官员选拔任用的制度。这个制度的形成对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通过这个...
原创 难... 说起《天龙八部》里的萧峰,谁不感叹一句英雄气短、侠骨柔情?但您知道吗?这位自带悲壮气质的大侠,居然在...
原创 龙... 龙袍,即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绣有龙形图纹的袍服。帝王的礼服。皇帝专用的袍。又称龙衮。因袍上...
鸭绿江口附近的皮岛,原本是明朝... 1621年,后金已经攻陷了整个辽东半岛,开始对辽西推进。 明朝派遣王化贞为辽东巡抚,镇守广宁;熊廷弼...
原创 故... 明清时期,北京故宫一直都是皇室居所,又称紫禁城,于一四零六年动工,一四二零年竣工,自朱棣起,历代皇帝...
原创 北... 杯酒解除了诸将兵权,匡胤在加强禁军、削弱藩镇、集权中央的过程中,仍有一事始终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