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看过《战狼》的朋友对于电影结尾出现的护照
记忆犹新
,“中国护照不能让你去到世界上的每一个地方,但是可以把你从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带回来。”这句话是国家对于我们的
许诺
,同时这也是我国对于公民安全保障的决心。那么我国
最早的护照
又是什么样的呢?在那本护照上又写了什么呢?
在很久以前,我们国家就已经有了“
身份证明
”的信物,一般来说就是由我国政府给的“符节”、“书信”、“通关文牒”等,用于使臣之间的身份证明,比如说
苏武牧羊
中,苏武手里拿着的就是汉朝廷给他的符节,这不仅是身份的象征,同时也是国家的尊严。
随后在康熙年间,我国就已经出现了护照的雏形。当时是因为中俄双方经过战争以后,中俄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但是国与国之间签订条约绝非
一朝一夕
之间可以完成,所以双方需要经常性的谈判,但是谈判的时候怎么样才能核实对方分身份呢?
康熙皇帝想到了一个办法,由康熙皇帝亲自给了中国负责谈判有关官员的一封“
身份证明信
”,中国的官员可以凭借着这封信自由的出入中俄边境,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来进行身份的核验。
但是这时候的护照雏形只是对于
集体使用
,个人并没有护照,而且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策略,这样一来中国国人和外国来往的机会也就比较少,所以护照的重要作用并没有显现出来。当时的商人,如果需要跨省流动的话,那么就需要一封“介绍信”,这封信也只能在
国内使用
,在国外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国家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家的势力逐渐膨胀,在世界各地开展殖民行为,大量地掠夺钱财。他们需要市场来销售,需要工人来进行生产,渐渐地部分殖民地不能满足他们的野心,于是他们就将自己的目标放在了
地大物博
的中国身上。
英国殖民者先是开始对中国输入鸦片,随后挑起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这场战争因为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而失败,签订了
辱权丧国
的《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里面明确规定了英国可以同中国进行贸易往来,之前的“集体护照”不能满足于需求,需要新的替代品。
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各国列强和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就是两国的
流动人员暴增
,这样一来“集体护照”就更加不适用了,于是新的护照
应运而生
。虽然有了新的护照,但是因为照相的技术
尚未普及
,以至于清政府给平民颁发的护照,需要用很长的篇幅来进行外贸的描述,这也就导致了但是的护照十分的巨大。
根据史料记载这种护照长有87厘米,宽有56厘米,这无疑是护照中的巨无霸。当时的清政府可以说是
内外交困
,俗话说“弱国无外交”,身为华人就算是在海外也是被人瞧不起的,但是清政府并没有在护照上示弱,那时候的护照上写的字虽然不像今天这样
充满了自信
,但是现在读起来也是十分的
威武霸气
。
护照上写的就是“持照者为我大清之子民,沿途地方关卡允许通行,切勿任加滞阻。
”
就是这简简单单的27个字,霸气侧漏,中国公民可以带着他游历各国。清政府时期的软弱,导致了许多的不平等条约签订,但是在中国居民的护照上还是展示出了
大国风范
。
结语: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我们的
综合国力
的提升,我国的
国际地位
的提升,我们的护照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我们即使身处海外也可以骄傲的说出,我是中国人。
这是无数的革命者和建设者奋斗出来的,让我们在世界舞台上更加的自信,让海外同胞在遇见危险的时候知道,他们的身后有着
强大的祖国
,让越来越多的人看见雄伟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