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565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嘉靖二十一年,明廷之内爆发了前所未见的事变——壬寅宫变,因为不满嘉靖帝暴戾无常的性格,宫内数十名宫女与宁嫔妃密谋,准备在嘉靖熟睡之时将其缢死。幸好方皇后及时赶到,按说嘉靖也是命不该绝,最后在太医的治疗下勉强保住了性命。此后,这些弑君者都被凌迟处死,他们的家人也难逃被处决的命运。
不过这起事件并没有结束它的影响,因为这直接动摇了嘉靖皇帝的内心,事件结束后,嘉靖移驾万寿宫,并专心修道。
这次移驾万寿宫修道,嘉靖帝是认真的,至少从他之后的行为来看,他真的是不想在逢场作戏,
以至于此后的二十四年,他上朝的次数屈指可数,怠政程度可见一斑,而壬寅宫变的出现,更是被视为是明朝走向衰落的开始。
嘉靖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帝王中的一个奇葩,他对道教的痴迷程度令人咋舌,武宗驾崩后未能留下子嗣,机缘巧合之下,他的堂弟朱厚熜被选中,继承了大统。
嘉靖前期,朱厚熜经大礼议事件掌握话语权后,励精图治、整顿超纲、宽以待民,社会治理呈现出一片盛世景象,不过这一切都在壬寅宫变发生后戛然而止。
由于不堪忍受嘉靖帝的暴虐无常,宫女们私下密谋杀死嘉靖帝,然后伪装成暴毙而亡,只是计划并没有成功,闻讯赶来的方皇后救下了嘉靖的性命。
经此事变后,嘉靖帝便认为紫禁城不吉利,于是便移驾万寿宫居住,并开始沉迷于修道练功。
平日里,嘉靖帝不问朝政,专心在西苑炼丹修道,就连平常最重视的祭祀典礼,嘉靖都委托给官员代理,不愿露面,除非有特别重大的事件发生,嘉靖才过问一下。
嘉靖帝自壬寅宫变后鲜有上朝理政的记载,更多地是在幕后进行听政,壬寅宫变后,嘉靖帝便完全陷入修道炼丹的执着中,朝政一时之间完全交予了内阁和司礼监负责,这也是明朝为何能在皇帝不问朝政时依然能存续的原因之一。
内阁和司礼监的权力被无限放大,也加剧了权臣把持朝政的可能,严嵩就是嘉靖朝时期最大的权臣之一,也是在他任内阁成员之际,明朝开始出现内阁首辅专权的情况。
不过有了司礼监的制约,严嵩也未能完全取代皇权,再加上锦衣卫和东厂等特务机构的存在,让各派势力都能够达到一个平衡。
嘉靖时期,也是我国东南沿海倭乱最为严重的一个阶段,而朝廷怠政,自然会让地方在治理上畏手畏脚,倭寇虽少,但给明朝军民带来了沉痛灾难,不过此时的嘉靖帝仍然在闭关修炼,不问政事。
皇帝的长期缺位,还是会对朝局产生深远影响,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朝中利益的分配问题,内阁、宦官集团、特务机构以及州府官员,各派势力在朝中明争暗斗,为的就是攫取最大利益,而最后受伤的依然是百姓。
长时间的党争,加剧了明朝的内耗,朝堂之上贿赂成风,结党营私处处可见,社会矛盾集中爆发,官员不断压榨百姓。
然后再以利益输送的形式卖官鬻爵,严重影响了明朝的政治生态,而这一切,嘉靖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愿过问。
大难不死后,嘉靖帝性情大变,不愿管理朝政,平衡各派势力,却也始终不愿放下手中的权力,壬寅宫变后,整个明朝都陷入到腐败不堪的政治环境中。
百姓更是怨声载道,在他之后,万历皇帝也上演了同样的戏码,而这次,无疑把明朝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壬寅宫变在后世看来就像是一场闹剧一样,可它一旦成功必将改写历史的走向,可是就算失败了,壬寅宫变依然改变了嘉靖帝的心境。
进而直接影响了明朝的朝局,自此之后,嘉靖便不问朝政,只是专心秀道炼丹,这就给朝中的权臣把持朝政的机会。
皇权缺位,宫廷内部必然引发党争,以严嵩为首的内阁派,和以宦官为首的势力集团势如水火,瓜分利益。
而这也成为皇帝控制朝政的手段,不过最后落实到地方,仍然是百姓遭殃,结党营私,卖官鬻爵,成为了当时明廷的真实写照。
而嘉靖帝的作为,也为之后自己的孙子万历皇帝树立了“榜样”,万历皇帝上朝更是超越了自己的祖父,爷孙俩一块把明朝推向了无尽的深渊里,壬寅宫变,完全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