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74年,吏部尚书吴琳向朱元璋请辞归乡种田,朱元璋大惑不解,疑他别有企图,就派使臣前去查探。使臣归来如实上报,朱元璋听后哑口无言,百感交集。
吴琳,字朝阳,黄州黄冈县中和上乡人,出身诗礼名家。父亲吴应澍是远近闻名的大善人,勤俭好施,一生捐资建桥四十九座,修路一百三十余里。除此之外,吴应澍还捐资帮助龙仁夫创建了问津书院,吴琳幼时就读于问津书院。
在诗礼名家长大的吴琳,自幼酷爱读书,天资聪颖,在学业上是深耕力学。尤其对《毛诗》和《小戴记》颇为精通。长大以后,吴琳子承父业,教于其乡。
朱元璋在鄱阳湖和陈友谅进行一次生死决战后,大败陈友谅,取得极大的胜利。隔年趁势攻下武昌。占据的地盘越来越大的时候,朱元璋对能人志士的需求就大了许多。这时,陈友谅的旧部詹同前来归附,朱元璋对詹同的学识很是认可,当即让他在国子监当值。
詹同在朱元璋手下干了一段后,发现朱元璋确实是个爱才惜才,于是就把自己的好友吴琳给举荐到朱元璋面前,吴琳就这样开始效命于朱元璋,和詹同共同教书育人。
公元1371年,朱元璋大肆封赏开国功臣,詹同和吴琳也名列其中,詹同被晋升为吏部尚书,吴琳同样也在吏部任职,在职期间,詹同和吴琳同样都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完成得非常出色。恰逢朱元璋深知吏部工作的重要性,对两人的工作也是大力支持。
朱元璋曾语重心长地说道:“声色之害甚于鸩毒,创业之君要为子孙做榜样,所以一定得相当谨慎。”吴琳听后非常认同,精通经史的他对前朝旧臣的历史教训有太多深刻的见解,为此他更是兢兢业业,一丝一毫都不敢马虎。
吴琳的尽职尽责,朱元璋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为自己能有这样一名清正廉洁,孜孜不倦的臣子而感慨万千。
明朝建国初期,朱元璋为了选拔人才为己所用,他大力主张科考,盼着通过科考能为大明朝迎来新的人才。因此,对于科考,朱元璋尤其重视。既然要举办科考,那科考负责人的挑选就至关重要,毕竟科考负责人要为大明王朝输送新的人才。
朱元璋看着满朝文武,选了翰林学士宋濂为领头人,再回顾一番,当即就把满腹经纶,颇有真才实学的吴琳也给选上,让两人携手一起完成科考大事。朱元璋此举,颇得群臣认可,毕竟这两个人都是清正廉明,对朝廷忠心不二。
吴琳能和宋濂一同担任科考的负责人,就是对吴琳素日工作的最大肯定。饶是吴琳任职期间,兢兢业业,一生清廉,奈何在大明朝廷里,吴琳也是日日如履薄冰,天天提心吊胆的过日子。
这堂堂吏部尚书,怎会把日子过得如此惨淡呢?其实,主因并不在吴琳身上,而是大环境所致。在朝廷上,吴琳是个洁身自好的清官,对于同流合污一事,他是不屑一顾的。可朝廷上有两大党派之间的斗争,想要自保其实是难度相当大的。
洪武年间,朝廷里以李善长为主的淮西派和刘伯温为主的浙东派,看似表面和和气气,其实暗地里是互相倾轧,对于吴琳这个吏部尚书,两派系的人也是有心想把吴琳拉拢到自己的阵营,可吴琳对参与党派纷争一点兴趣都没有,他一直在想办法远离这趟浑水。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为了明哲自保,吴琳有了辞职的念头。公元1374年,任职期间工作完成得相当出色的吴琳向朱元璋上交了辞职书,朱元璋对突然请辞的吴琳有点吃惊,想着变着法地挽留这个兢兢业业的臣子,奈何吴琳执意要辞职,朱元璋只能应允。
吴琳辞职后,朱元璋思来想去觉得有点不妥,这好好的吏部尚书不当,竟然要回去当老农民种田,中间的跨度太大了,生性多疑的朱元璋不由得开始起疑。
为了一探究竟,朱元璋就秘密安排使臣前往吴琳的老家,去看看吴琳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使臣领命行事,马不停蹄地赶到吴琳的老家,走过一片稻田时,看见田中有一戴着斗笠的老者,身披蓑衣一脸认真严谨地在田间劳作,动作娴熟,典型的干活老手。
使臣见状,就上去打听一番:“大爷,找您问个话,想打听下吴琳家在哪?”田中的大爷缓缓回头,不疾不徐道:“我是吴琳,你找我何事啊?”使臣当即被惊住,他万万没想到,昔日朝廷上名声响亮的吏部尚书,今日竟然在田间不惧泥垢的辛苦劳作。
使臣找借口告别吴琳后,回到京城把事情一五一十都汇报朱元璋,朱元璋听后,哑口无言,百感交集,心中对吴琳大大起敬。对于吴琳的为人更是大大赞赏,为此他还特意赠送吴琳一个外号“赤足尚书”。
此后,吴琳一直在老家归隐,朱元璋对吴琳的怀疑也彻底放下,相比其他开国功臣的惨淡结局,吴琳在乡间天地安然自得,不可谓是个有大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