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死后,当朝张太后和首辅杨廷和经过商议,选择了兴王朱厚熜继承皇位,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嘉靖皇帝。可是朱厚照的爷爷朱见深有十四个儿子、二十多个孙子,也就是说至少有二十多人具有同等的竞争力,那么为啥偏偏选中朱厚熜呢?
正德皇帝死后,朝廷面临的尴尬局面
按照朱元璋当年定下来的规矩,皇位继承的第一条原则是“父死子继”,也就是说正德皇帝朱厚照驾崩以后,皇位应该传给他的儿子。
然而,朱厚照虽然身边美女无数,但却始终没有生下一子半女,所以他并没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皇位。尽管朱厚照认了127个义子,可大家要搞清楚,义子和继子是不一样的,继子是过继过来的,拥有继承权,比如南宋孝宗赵昚就是高宗赵构的继子。但是义子是没有继承权的,严格来说也不存在宗法上的关系,这些椅子是不可能有继承权的。
没有儿子,就意味着皇位继承的第一条原则无法实施,那么就只能遵照第二条执行,即“兄终弟及”,也就是将皇位传给朱厚照的弟弟。
但是尴尬的是,由于朱厚照的父亲朱佑樘是一个很专一的皇帝,他一生只爱张皇后一个人,所以后宫之中并无其他嫔妃。偏偏这两人的生育能力又不强,不像隋文帝杨坚,虽然同样是只有独孤伽罗皇后一人,但却生下了五个儿子四个女儿,根据史料记载,明孝宗朱佑樘和皇后张氏只生下了二子一女。
不幸的是,次子朱厚炜一岁的时候夭折,女儿太康公主也在四岁时夭折,唯一活下来并长大成人的,只有长子朱厚照一个而已,所以朱厚照是典型的“独生子女”,既无兄弟也无姐妹。
这样看起来,“兄终弟及”这条原则似乎也无法实施,朝廷顿时陷入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偌大的国家,该由谁来当这个皇帝呢?
“兄终弟及”的扩大化解释
不过,对于“兄终弟及”的理解,还有另外一种解释,那就是其中的“弟”,未必指的是“亲弟弟”,“堂弟”也是可以的。这样一来,事情就好办多了。
朱厚照虽然没有亲弟弟,可堂弟还是有不少的。
朱厚照的爷爷是朱见深,一生有14个儿子,儿子之多,在明朝仅次于开国皇帝朱元璋。尽管这些儿子们的子嗣并不旺,但也为朱见深生下了多大21个孙子,也就是说朱厚照有20个堂弟,都有继承皇位的资格。
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那就是从朱见深的儿子们中选一个继承皇位行不行呢?答案是不行的,在皇位继承制度中,只能由平辈或者下一辈来继承皇位,绝不能由上一辈的人继承皇位,否则就会造成礼法上的混乱。有人说建文帝朱允炆之后,就是他的叔叔朱棣继承了皇位,可事实上朱棣的皇位并不是继承自朱允炆的,而是起兵发动靖难之变,打入南京抢来的,而朱棣登基之后,也称自己的皇位是继承自朱元璋,并取消了建文帝的年号,事实上,历史上虽然不乏叔叔抢了侄子皇位的情况,但无一例外都是硬抢过来的,属于谋逆篡位。
叔叔们不行,那就只能从堂弟们中选了。虽然名义上朱厚照有20个堂弟,但实际上在他1521年驾崩时,有很多堂弟是还未出生的,由于史料中并未详细记载这些堂弟的出生年月,所以我也搞不清到底有多少个是在朱厚照死后出生的,但这并不是重点。
重点是,所有的“堂弟”虽然在理论上都具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但他们的竞争力是不一样的,因为朝廷在选择人选时还有以下几点考量。
“合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合理”。
第一,其父亲最好已经离世,否则立了个新皇帝,同时又多了个“太上皇”出来,虽然这个太上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太上皇,可因为血缘关系的存在,仍旧会对朝廷的权力分配造成极大地困扰。
第二,这个人最好没有兄弟,毕竟皇位是每个人都垂涎欲滴的,无论哪一个人当上皇帝,其他人必然不服,至少心里不服,难免就会滋生出抢班夺权的想法,尤其是其亲兄弟,彼此知根知底,心里会格外的感到不平衡,这对国家稳定十分不利。
第三,这个人年龄不能太大,但也不能太小。年龄太大,心智比较成熟,朝廷现在的实权派难以控制,新皇帝即位之后必然削弱他们的权力。而如果年龄太小,则难免出现主幼国疑的局面,就当时而言,无论是张太后还是杨廷和,都没有单独掌权的野心,张太后不想垂帘听政,杨廷和也不想当遗臭万年的权臣,所以最好能避免这个嫌疑。
第四,这个人最好没有自己的势力。这一条其实和前面三条都是有关系的,因为如果年龄较大、家里人丁又多,那么必然拥有一定的实力,带着这种实力到了朝廷中,势必会对现有的格局进行冲击,这是掌权者所不愿意看到的。
综合以上四点的考量,杨廷和在商议继承人选时,搬出了朱元璋写的《皇明祖训》,并说道,
“兄终弟及,谁能渎焉!兴献王长子,宪宗之孙,孝宗之从子,大行皇帝之从弟,序当立。”
这里的兴献王长子,就是指的朱厚熜。杨廷和的这番话,只是确定了朱厚熜继位的合法性,说他是宪宗朱见深的孙子,孝宗朱佑樘的侄子,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按照《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应当立为新君。
这样的话,谁都无法反驳,因为杨廷和说的没错啊。可是,真正的理由,却是因为那些不能摆在桌面上说的原因。
朱厚熜的父亲朱祐杬,是朱见深的第四子。朱见深的长子、次子都夭折,三子即孝宗朱佑樘,再往下就是兴王朱祐杬了。以长幼有序论,兴王朱祐杬在剩下的兄弟们中最大,他的儿子自然也比其他宗支更具优势。
朱祐杬有两个儿子,但其长子出生仅五天便夭折,只有次子朱厚熜活了下来,所以朱厚熜和朱厚照一样,是独生子女。
1519年,即在武宗朱厚照驾崩前两年,朱祐杬因病去世,朱厚熜继承爵位,接管王府,成为第二任兴王。这一年,朱厚熜仅有十三岁。
两年之后,朱厚照驾崩,朱厚熜已经十五岁了,这个年龄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对杨廷和等人来说,正好合适,既容易掌控,又不容易落人口实。
综上所述,按照《皇明祖训》的要求,朱厚熜的身份是最正统的,也是最合法的,同时,朱厚熜的父亲去世,又没有兄弟,年龄十五岁,各个方面也都符合朝廷实权派的要求和期待,两方面结合之下,朱厚熜就被选定为皇位继承人,继承了皇位,即嘉靖皇帝。但所有人都没想到,朱厚熜竟然如此聪明,论心机之深沉,玩弄权术之高明,不仅当朝所有人不是对手,就算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最聪明的皇帝之一了。
请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朱厚熜仅仅是身份最合法,而其他方面不符合当权者的利益要求,他还会被选定为皇位继承人吗?我想,绝不可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大家想一想西汉的汉文帝、汉昭帝,他们是最合法的继承人吗?北宋的宋徽宗,是最合法的继承人吗?还有中国最后一位皇帝宣统,慈禧太后选中溥仪,难道是因为他的身份最正统吗?
所以,合法固然是嘉靖能够继位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当时朝廷的实权派人物,都认为嘉靖即位最符合他们的利益,更有利于他们继续掌握权力,至于后来纷纷被嘉靖扳倒而失势,那就是后话了,我们不能以结果来论证过程的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