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在长平之战后,秦国还有能力不顾一切地“深入”邯郸毁灭赵国吗?
创始人
2025-08-30 19:05:15
0

因为赵国人才并没有凋零,还有战神李牧力挽狂澜,战国的战争史就是一本“兵法”史,将强则军强,将弱则军亡。

长平之战,秦昭襄王没能乘胜追击破灭赵国,这被视为战国末代的一个“遗憾”。

可问题来了,在长平之战白起坑杀了大量赵国精锐主力后,秦国真的还有能力不顾一切地“深入”邯郸毁灭赵国吗?

其实长平之战后秦国可以灭掉赵国,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战国末期的天下局势并不是“赵、秦”两国对垒那么简单,还涉及了其他国家的利益斗争,秦国不敢孤注一掷,赵国也没有表面上的那么“不堪一击”。

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爆发矛盾,前者欲要一战竟全功,派兵包围赵军主力,一决生死。

而一开始的赵将是另外一个战神,是赵奢之后的赵国屏障廉颇,廉颇一生行事虽然有些鲁莽,但是面对包围,“固守”是最好的办法,一时之间,秦军补给、士气接连受挫,必须要找到新的办法打开局面。

于是秦国惯用的“离间计”生效了,赵奢之子赵括替换掉了廉颇,纸上谈兵,脱离了守势的现实和战略,因此被白起大杀四方,此战赵国号称四十多万军队被坑杀,赵国百分之十三的人口折损于长平。

但同样的,秦国也受损惨重。

赵国并不是弱军,赵武灵王的军事遗产,奠定了赵国强大的基因,打败秦国,秦昭襄王也赌上了国运,国家十五岁以上的男子都来参战。

有作用力必然有反作用力,秦国在战后,并没有显得那么体面,所以苏代的“离间计”才能生效,看似范雎和秦昭襄王“误事”的背后,是一场绝对的冷静。

这场惊世骇俗的大战,让天下群雄重新权衡了局势,天下并不止秦赵两国,在“纵横家”多如牛毛的时代,“远交近攻”此类的外交决策,的确是最好的办法。

于是乎,大家纷纷“保护”起了受伤的强国赵国,又对秦国表露出“黄雀”之意,为了保证平衡,秦国不敢妄动,赵国多了十几年的修复时间。

赵国地处河北之地,地理条件占据了一定的优势,所以赵国恢复的速度极快。

因为长平之战乃是赵国“低于正常水平”发挥的战争,有着“胡服骑射”传统的赵国,迅速恢复了一定的元气。

在数年后,边境爆发了匈奴入侵的事件,当时的赵王派出了李牧抵御匈奴。

李牧吸取了战国一贯以来战败的教训,那些战败大多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急于出战。

对抗匈奴的过程中,李牧坚守不出,甚至立下军规,不允许任何人“对战”匈奴,违者军法处置。

一时之间,匈奴士气高涨,赵国内部质疑声不断,赵王无法承受舆论压力,临场换将,把李牧叫了回来。

可想而知,赵王这个举措,和当年长平之战临时换将的错误一样,赵国主动出击,遭受到了一定的损失。

于是赵国下定了决心,让李牧主导,不再干扰。

便是如此,李牧得以实施完当年廉颇没有坚持到底的“战法”:“伪装惧战”。

久而久之,匈奴自信的士气演变成了“狂妄”,赵军低弱的士气变成了沉稳,李牧知道战机来了,于是便设计了几个军事策略,一步步引诱匈奴主力深入,最终埋伏歼灭匈奴的主力。

在一开始的战斗中,李牧还“佯败”,让匈奴军队失去了基本的判断。

而这个时候,李牧手中率领着近十六万的赵国精锐部队,其中骑兵一万多人,步兵高达十数万人,这庞大的军队,正是长平之战后十几年所恢复而来的实力。

战争的结果自然是李牧率领着赵军冲杀匈奴,最后大获全胜,匈奴主力部队被歼灭,周边部队被降服。

李牧对此还不满意,乘胜追击,一股脑反击草原势力,连续灭了几个沿路上的游牧政权,其中林胡还被降服,后来帮助赵国守卫边境,李牧一战,让匈奴人对中原产生了惧怕,后来长时间不敢扰边。

从战争人数和战法的角度来看,李牧对匈奴的胜利是有迹可循的。

首先是这场战争的“主角”,双方不都是“中原政权”,而是一边是游牧政权,一边是中原强国,中原的势力自然不会帮助匈奴,给了李牧足够的实力全部发挥。

其次则是李牧的“诱敌深入”,一步步的“兵法”逻辑紧密,最终将掉以轻心的匈奴一网打尽。

这样的李牧,已经在赵国拥有了一定的地位,直到了赵悼襄王即位后,因为对廉颇的“轻视”,解除了廉颇的将军职务,廉颇因此愤怒离开赵国,这对赵国而言,实际上是一次致命的影响,也正是这样的背景下,李牧在赵国显得更加重要和珍贵。

过了好几年,秦国再次“入侵”赵国。

在赵王赵迁登基不久后,李牧临危受命,组织军队抵抗秦国的入侵。

李牧发挥了擅长的战术,固守、坚垒,如此一来,秦国也犯了当年匈奴做犯的错误,他们觉得自己和游牧民族不同,但在本质上却是一样的。

后来李牧层层设计,以极少数的兵力,抵御了秦国的入侵。

这场战争与其说是一场两国的士兵的厮杀,其实更应该看作两国主将的兵法对拼。

秦国方面的主将是“桓齮”,桓齮虽然在战国末期没有四大名将来的名气大,但是这场战争的开始,桓齮也杀了赵国“十万”军士,也是“人屠”级别的人物。

李牧抓准了桓齮“骄傲”的心理,一步步诱杀,先是骗得秦军回援“肥下”,导致秦军营空虚其次又施展“调虎离山”、“回马枪”等计谋,扫荡了秦军空虚的大营,最后杀得秦军大败,李牧所率领的主力打的不是英勇,而是先知先觉的战法优势。

在攻克了秦军后,秦国知道了赵国有李牧,那么便打不赢李牧。

当年的长平之战,若是让廉颇继续坚守,很有可能失败的就是秦国,秦国的最擅长永远在于“远交近攻”,外交和离间术,是大秦一统天下的政治根本。

在“肥之战”后,又过两年,秦军心不死,继续入侵了赵国,兵分两路攻秦,史称“番吾之战”,赵国的守卫将领依旧是李牧。

李牧以自己“武安君”的威势,粉碎了秦国的南北夹击的计划,在番吾一战中,李牧以赵军正面战场的实力大败秦军,自此可以说明一个道理,一个能将,就能主导一场战争的胜利旋律。

但这种“胜利”不是持续的。

长平之战后,赵国一直处在元气损耗的境界中,后来秦国明知道失败还要入侵赵国,为的就是乘胜追击。

在赵国恢复了实力后,其他本来作为“保护者”的国家们,为了保持平衡,对于秦入侵赵国的事情“视而不见”,所以赵国的恢复是被打断了。

后来李牧还数次击败秦军,可惜的是,赵国已经没有实力支撑李牧“歼灭”秦军了,帮助赵国抵抗秦国的,正是李牧出色的战争能力,正如后世大多数人所说的,在廉颇之后,能帮助赵国的,就只有李牧一人耳。

但即便是这样的李牧,还是中“反间计”,最后被赵王赵迁下令“处死”,李牧含泪赴死,赵国破灭在即。

果然在同年,赵国城破,仅是赵国剩余的一些贵族和公子嘉逃出了邯郸,后来还建立了一个苟延残喘的政权,是为代国。

长平之战后,赵国能够抵御匈奴和秦军,必然是有多重因素构成的,但最主要的仍旧是有着李牧这么一号人物。

所以说战国后期的战争史,便是“将领”的兵法史,赵国用赵括替换廉颇,赵国大败,赵国重用李牧,赵国大胜,这频繁的吊诡中,展现的是战国末期的一种扭曲格局。

即便是后来秦国一统天下后,秦都并没有真正地“掌控”天下,于是秦末有了剧烈的动荡,天下六国的残余贵族纷纷起兵伐秦,这便是秦国用“离间术”过多导致的恶果,对天下的把握并不到位,即便是书同文、车同轨、郡县制都不曾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古... 每次追古装剧,是不是总被那些"知府大人""师爷""衙役"绕得一头雾水?今天就来扒一扒古代官场的"官僚...
原创 汉... 两个同名同姓同时代的韩信,如何区分?司马迁在《史记》称一个为韩王(韩)信,因其是战国时韩襄王的孙子,...
原创 史... 窦猗房:无心错笔下的传奇逆袭 在封建王朝那等级森严的世界里,宫女的地位卑微得如同尘埃。她们穿梭于宫...
原创 汉... 前言:汉武帝,一位伟大的帝王,在少年时见证了大汉的和亲政策,和亲所带来的安宁并没能阻止匈奴的持续掠夺...
《用脑袋照亮世界》新书发布会在...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杜军 8月30日上午,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诗歌学会会长张鲜明携最新散文集...
原创 明... 明成祖,即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历史上有名的“马上天子”,开创了著名的“永...
原创 历... 国士无双指的是一个国家中独一无二的人才,人类文明史演进发展了那么多年,有哪些人有资格称为国士无双呢?...
原创 中... 泰戈尔曾说: “因残破而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因蜿蜒而影射着古老国度。” 其中 “蜿蜒”和“残破” 形容...
太罕见了!100年前的“老四川... 四川省,在中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四川省周边,都是深山大谷,突然出现这么一块宽广的盆地。自古交通不便...
原创 古... 骆驼在沙漠中行走能有多快?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本文来说一种动物,内地网友少见的骆驼。 大家对骆驼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