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明清两朝之间各种战役的故事,例如宁锦大捷、松锦大战、大凌河之战、浑河大战等等。今天,我们聊聊1639年的济南保卫战。不得不说,8万清军南下,围攻山东省府济南城。最终,济南城坡,全城惨不忍睹。那么,此时的明朝军队,去哪了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聊聊明清之间博弈的大环境。1619年,在萨尔浒大战以后,后金政权逐步掌握了东北地区作战的主动权。在此之后的时间内,后金军队先后攻占了铁岭、抚顺、开原、沈阳、辽阳、广宁等大片地区,明朝的辽东战略,几乎全线崩盘。在双方野战的过程中,明朝军队不是后金军队的对手。尤其是在几次主力会战之后,明朝军队的野战能力,进一步下降。
面对后金军队的进攻,明朝不再主动出击。在宁远、锦州、山海关一线,修筑了大量的堡垒和要塞。对于明朝来说,只要扼守了辽西走廊,清军就无法进一步南下。不得不说,明朝的战略部署没有问题,大家可以脑补300多年后的辽沈战役—锦州之战。明朝这一战略,确实让后金政权无可奈何,前后几次进攻,全部失败,明朝取得了宁锦大捷。
但是,后金政权也开始迅速调整战略,没有继续硬碰明朝的宁锦防线。后金军队开始向西进攻漠南蒙古各部,例如察哈尔部、内喀尔喀五部、科尔沁两部等等。通过军事打击、相互联姻等方式,后金逐步控制了漠南蒙古各部。在此之后,后金政权能够绕过宁锦防线,进攻明朝的北方各个地区。1636年,后金政权更名为大清,皇太极称帝。
在此之后的几年时间内,清朝先后4次集结大军南下,对明朝的北方各地,进行劫掠、袭扰、屠戮,明朝各地边军和百姓,苦不堪言。尤其是1639年8月的第四次南下,对明朝的破坏非常大,直接波及了河北省、山东省的大片地区。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1639年8月,清朝集结8万余军队,兵分两路南下。从密云的墙子岭,攻入长城,整个北方各地告急。华北大平原地势平坦,清朝军队以骑兵为主,机动性非常强。各地的明军,机动性不足,也没有实力与清军野战,只能固守各个坚固的城市。由于明朝主要军队,全部集中在各个边镇。清军长驱直入,进入华北大平原以后,各地明军的兵力非常少,抵抗力薄弱。
清军第4次南下,时间非常长,从1639年8月一直到第二年。正是在这一阶段,赫赫有名的卢象升,在阻击清军的恶战中阵亡。清军先后洗劫了保定府、河间府、真定府、顺德府、东昌府、济南府等地,对河北、山东各地百姓,带来了可怕的灾难。尤其是1639年底的济南府保卫战,作者读了之后,只能深深叹息。
1639年腊月二十三(小年),清军包围了山东省府济南城。此时,济南城内,只有500多守军,再加上700多外地赶来的援军,总兵力只有1000多人,力量悬殊严重。1640年正月初二,济南城破。原本是高高兴兴过大年的时间,济南府却在经历清军的屠戮和洗劫。
我们看一下各种历史文献的记录:“溺明湖者数万人,投井自缢者半之……瘗济南城中积尸十三万余……清兵踞城十有四日乃去。家余焦壁,室有深坑,湖井充塞,衢巷枕藉。盖千百年来未有之惨也。”后来,清朝著名文人蒲松龄,也写过“北兵大至,屠济南……”的记录。
后来,山东人为阵亡的巡按宋学朱与历城知县韩承宣,修建了一处双忠祠。不远处的泉水,称之为“双忠泉”,属于当代济南的七十二名泉之一。此次,清军的大规模南下,对于明朝的华北、华东各地,造成了很大的经济破坏。大量的人口、财物、粮食、牲畜被掳走,明朝山东官员描述“一望荆榛、四郊瓦砾,民亡之十九……”
对于此时的明朝来说,堪称两线作战。就在清朝军队屡屡南下的过程中,张献忠、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一步步重新发展壮大,先后席卷了陕西、山西、河南、湖广等地。各地的明朝军队,完全是疲于奔命的状态。1639年—1640年的清军南下,堪称奇耻大辱。无论是明朝崇祯皇帝,还是各级将领,都憋着一股火。1641年,在农民起义军转入“低潮期”以后。
明朝迅速调整战争,集结了九边各路精锐部队,洪承畴担任统帅,合计13万大军,与清朝军队开始了著名的松锦大决战。后来的事实证明,13万明朝精锐部队,损失了超过10万,只有2万余军队逃回了宁远城。其实,如果没有清朝军队的第4次南下,明朝君臣也不会集结所有的可战之兵,与清朝进行大决战,因为,这完全不符合明朝的实际情况。
在明朝统治的最后几年,各方面的统治,都在全线崩盘的边缘。除了清军和农民起义军之外,各地还出现了各种天灾,例如蝗灾、旱灾、地震等等,进一步打击了明朝已经脆弱的经济局势。到了1642年之后,大量的百姓甚至明军,纷纷加入农民起义军,就是因为各方面因素造成的。1642年、1643年,对于明朝来说,堪称局势全面恶化。
关于明清两朝各方面战役的一系列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