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抗日神剧非常流行,除了那些引人发笑的沙雕剧情以外,其实有一些细节还是值得探讨的。可能很多观众在看剧的时候会发现,日军的军帽两边各有一块布,其实它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军帽垂布,我们也会戏称它为“屁帘”。
乍一看,这两块布既不美观,还容易捂汗,那么它究竟有什么用呢?虽然这两块布看上去有些猥琐,而且还影响散热,但它确实是当时日军步兵的基本装备,至于为何也要有这两块布,我们还得从日本的战国时代说起。
当时,有钱的日本武士都会佩戴硬质的头盔,用来保护自己的头部和颈部。但是那些最低等的步兵因为没有钱,所以装备都很烂,只能戴一顶用竹子和木头制成的斗笠,斗笠的后面就缝着一种和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差不多的东西。由于战场环境恶劣,低级士兵无法采取太完善的保护措施,斗笠又遮不住脖子和后脑,只好加这样一块土色的布,既可以很好地隐藏自己,又能达到挡风遮阳的作用。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全面西化,废除了所有的旧式军服,当然也包括屁帘。但是没过多久,日本人发现法国陆军的制服帽子上也有类似的设计,当时法国陆军被公认为欧洲最强大的军队,日本人的很多装备都是模仿或者直接从法国采购的,于是日本人又恢复了屁帘。
实际上,法国佬的设计目的和战国时期的日本步兵一样,也是为了防晒。我们都知道,法国在非洲有很多殖民地,这些地区的日照大多十分强烈,所以防晒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在非洲的热带丛林中穿行时,这种带屁帘的军帽还有防止蚊虫叮咬的功效。
就这样,屁帘随着日军的铁蹄踏入了中华大地。在侵华战争中,我们随处都能见到屁帘的身影。虽然战争是残酷的,但这两块布的作用也被彻底发掘出来。
在寒冷的北方地区,加绒增厚的屁帘可以更好地抗寒保暖,减少耳部冻疮的发生几率。在炎热的南方地区,屁帘也很好用,不但可以抗晒挡雨,而且还能防止蚊虫叮咬。在战场上,垂布虽然不能抵御子弹的伤害,但是可以有效降震,对听力也有一定程度的保护。这样看来,这两片简简单单的布确实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于是,在我们看到的所有与抗战有关的影视作品中,日军的帽子几乎都有这种设计。
当然,屁帘也是有硬伤的,它最主要问题就是会导致军容不太好,看上去十分滑稽,甚至有些丑陋,所以日本兵的屁帘一直被中国的老百姓嘲笑。二战之后,日军投降,屁帘也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事实上,屁帘的产生、发展和没落的过程,恰巧也是日本人的野心从产生到膨胀再到崩坏的过程。如果当时的日本没有侵略他国的野心,专心发展本国的经济,相信现在整个世界的格局都会发生改变。当然,历史是不会重来的,这样的假设也只是假设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