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古代又没卫星,打仗时怎么知道对方来了多少兵马?方法无非3种
创始人
2025-08-30 07:32:34
0

现代战争中,军队数量的多寡已经不是影响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但在冷兵器时代,军队数量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虽然历史上不乏以少胜多的战例,但兵马多的一方终究还是更容易获得胜利,毕竟在“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情况下,实力弱小的一方是很难耗得起的。

所以,古代但凡打仗,判断对方究竟来了多少人,从而合理的分配兵力避实就虚就成了非常关键的步骤。春秋时期就出现了专职的谍报人员刺探敌军情报,汉朝开始又设立了侦查骑兵,叫“候骑”、“斥候”,还有专门管理他们的官吏“候吏”。

有了斥候,那么问题来了,斥候又是怎么知道对方来了多少人的呢?

古代又没卫星、没无人机,甚至连望远镜都没有,光靠肉眼去数?万一遇到像王翦伐楚那样出动了60万大军这种规模,斥候数到胆汁吐出来也数不过来。

何况单靠数这种笨办法完全不靠谱。《孙子兵法》就曾说过:兵者诡道也。夸大或者隐瞒己方兵马实际数量,这是领兵将领的基本常识。三国时期就经常发生出兵五万号称二十万的情况。

而董卓在初进洛阳时,实际兵力只有3000,却通过反复进城的方式造出了兵多的假象,结果把诸侯都给蒙骗了。可见,单纯直观的去看对方兵力规模是不行的,何况附近也那么多高地让斥候去登高望远。

那么古代的将领们究竟是怎么判定敌军兵力的呢?首先将领们会有一个大体的判断,比如三国时期蜀汉只有益州一个地盘,那么魏吴两国就知道蜀汉的最大兵力也就在10万上下。刘备伐吴时,如果号称70万,恐怕孙权也会笑掉大牙,因为对方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有了这个大体判断,接下来就是具体侦查对方兵力多寡了,方法其实也不难,无非3种。

1、看驻扎。古代打仗有一套固定的程式,排兵布阵、营寨规模、将领旗帜都是判断兵力多少的因素。吴蜀夷陵之战时,陆逊就是侦查到了刘备立营40余座,从而判断出他的总兵力及兵力分配的。毕竟蜀汉国力最多也就10万兵马,就算全带来,分散立营40余座,平均又能有多少人呢?

2、看后勤。战国时期,魏国主帅庞涓曾通过数对方军队锅灶的方式来判断齐国兵力,结果孙膑技高一筹,故意减灶,庞涓由此判断失误,误以为齐国兵力减少到3万,贸然追击结果败亡。这也说明,看敌军的后勤保障也是判断对方兵力的一种方法。

当然,自打有过孙膑减灶这个经典战例后,后世将领也都学聪明了,不会仅仅通过灶数来判断兵力,而是综合对方的粮草运输、饮水等多种方式,很多时候还需要抓几个俘虏回来问问,从而做出分析。

3、看将领级别和军队编制。古代的军队有一个固定的编制。比如秦汉三国军队编制一般是每5人设伍长,百人设百夫长。类似的还有明朝的卫所制,每一卫是5600人,通过对方领兵将领和调动的军队编制,就可以大体判断对方兵力。

当然,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其实都只能判断出对方兵力的大体量级,比如5万、10万等等,太具体的信息恐怕只有对方主将才能掌握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珠山区鹿子陶瓷工作室(个体工商...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珠山区鹿子陶瓷工作室(个体工商户)成立,法定代表人为杨惠瑜,注册资本1万人民...
原创 在... 在汉中之战结束后,刘备的势力达到了巅峰状态,具备了跟曹操和孙权三足鼎立的实力。当时的刘备占领了五分之...
原创 刘... 事情是发生在公元前205年,刘邦与诸侯联盟共同率兵征讨项羽,然而项羽仅凭三万将士就将56万联盟大军击...
原创 秦... 楚国的嫡公主芈姝已经到了出嫁的年龄,不止五国使臣商量着要联姻的事,就连秦国都开始有所行动了,五国已经...
原创 刘... 刘邦是大汉帝国的缔造者,可以说他身上有很多标签。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他的出身比较低,属于草根逆袭,就...
原创 刘... 大家都知道,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身为布衣的刘备,无权无势,虽然早期如丧家之犬,屡屡颠沛流离...
长平之战,战神白起下令全军禁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混乱的时期。各诸侯相继登场,为了让自己的国土范围扩大,奠定自己的霸...
原创 战... 周朝分封八百个诸侯国。随着周天子的殒没,天下成一片乱局。由此开启了一百多个诸侯国混战的局面,这时间持...
战国四公子,为什么结局都不太好... 文/峯言峯语 编辑/峯言峯语 〖~~~《·引言·》~~~〗 “战国四公子”这个称号,指的是齐国的孟尝...
原创 谈... 介绍一下宋国 宋国(公元前1114年—公元前286年),是周王朝分封的一个诸侯国,国都在商丘(今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