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人口应该是自汉朝以后,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种族,汉族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种族之一,但是汉族也有两个最致命的缺点,第一是喜欢内斗,第二是总有人当汉奸。
明末当汉奸的人,当然也不在少数了,但是最顶尖的汉奸,我认为应该只有两个,一个是清初的文臣之首范文程,一个是当时明朝的最高兵马统帅洪承畴,如果要说这两人谁更可恶可恨?范文程可以说从未吃过大明皇粮,自幼在东北长大,成年之后就去投靠努尔哈赤,只能说良禽择木而息,无可厚非。
但是洪承畴,无论是万历还是崇祯,对他可以说都是万分厚待了,但是这样备受皇恩之人,自幼受儒家天地君亲师的教育灌输,在被俘后没有一丝以死明志的决心,还投降了满清,只能说,儒家的洗脑术真的不怎么样,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除了阉割汉族的血性外,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
洪承畴自幼出生贫寒,还经常叫卖豆干,当时西轩长房的才子洪启胤在水沟馆办村学,后来偶然发现洪承畴极有天份且抱负不凡,免费收洪承畴为徒,重返校门。 洪承畴学习用功,博览群书。洪启胤的《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孙子兵法》等书都被他借来认真研读,从小就表现了治国平天下的愿望,甚得洪启胤赏识。洪启胤曾在洪承畴的一篇文中批下“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
但是后来的洪承畴是怎么报答这位恩师的?不知道这位恩师是什么时候死的,如果洪承畴投降之前死的,估计会气的要从棺材里跳出来拖洪承畴下地狱。
后来洪承畴参加科举,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为丙辰科殿试二甲第十四名,赐进士出身。当时的洪承畴才24岁,可谓是一步登天为天子门生,光宗耀祖。(看过《范进中举》的朋友,会对明朝科举之难有个大概印象)
进入官场后,起初洪承畴是个文官,但是后来因形式所需,渐渐步入武道,其实明末大部分的官员,基本都是文武双全,被形势所逼,纯粹的文官不是在朝堂之上,就是死在各种叛军手中;而洪承畴读书的时候,也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奇门杂类诸子百家,尤其是兵法都有涉猎,所以很快洪承畴在明末乱世中闪耀的升起。
崇祯三年六月,洪承畴被任为延绥巡抚。王左挂降而复叛,被洪承畴诛杀。作为杨鹤手下干将,本该支持上司的招抚政策,可是洪承畴反而大力剿匪。而且不仅剿匪,且并杀降。当时被其杀掉的投降流寇多达数万。其实如果读过明末“贼军”史就不难发现,李自成、张献忠曾多次诈降,养精蓄锐一段时间后再反。
崇祯四年,三边总督杨鹤为此被罢官入狱,洪承畴继任陕西三边总督。
崇祯七年十二月,明思宗朱由检撤掉围剿失败的陈奇瑜,洪承畴仍任陕西三边总督,但以功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成为明廷镇压农民起义的主要军事统帅。
崇祯十年,朱由检再命熊文灿为五省总督,增派禁军1200人,组织新的围剿。李自成进军四川,一度破城十余座,并攻克甘肃的宁州、羌州,入七盘关,但在崇祯十一年返陕时,在洮河一带遭洪承畴及孙传庭军袭击,败走岷州。与此同时,张献忠在南阳亦为左良玉军击败,负伤退谷城。熊文灿遂改围剿为招抚。刘国能、张天琳、张献忠、罗汝才先后降明或就抚。李自成率残部活动于川陕边境山区。
崇祯十二年十月,陕西最后一股“贼军”李自成部在流窜途中,被洪承畴令总兵马科、左光先领兵截击。李自成回师转东,洪承畴又令曹变蛟潼关设伏邀击,李自成大败,仅余18骑走入陕南商洛山中,农民起义陷入低潮。
按理说,此时应该是国内形势一片大好,如果崇祯能派遣能臣干吏治理地方,根本就不用担心农民起义的问题了,但是问题就在于崇祯帝不做死就不会死,这里就不多说了,反正等闯贼卷土重来的时候,那时的大明已经无力回天。
国内问题解决了,如此名将,当该应该派往更重要的场所,看来崇祯也是深谙“攘外必先安内”之道啊。
崇祯十一年九月,清军两路南下,京师戒严。两面受敌的明朝不得不从西线把主帅洪承畴调来,与孙传庭率军入卫。是年秋,皇太极领兵攻占义州,以此为基地,展开对锦州的围攻战。崇祯帝也极力加强对山海关和锦州的防守。
崇祯十二年初,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领陕西兵东来,与山海关马科、宁远吴三桂两镇合兵。锦州有松山、杏山、塔山三城,相为犄角。
崇祯十三年冬,清军攻锦州及宁远,洪承畴派兵出援,败于塔山、杏山。
崇祯十四年春,为挽救辽东危局,明廷遣洪承畴率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蓟州总兵白广恩、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等所谓八总兵兵马,领精锐十三万、马四万来援,集结宁远,与清兵会战。但却因内部意见不合,导致十数万人土崩瓦解。
崇祯十五年一月,洪承畴听说朝廷援军赶到,又派6000人马出城夜袭,被清军战败。松山一直被围困了半年之久,城中粮食殆尽,松山副将夏承德叩请清军,愿拿儿子夏舒做人质约降。三月,清军应邀夜攻,松山城破,洪承畴、巡抚邱民仰被俘,总兵曹变蛟等将领被杀。洪承畴被俘后,锦州守将祖大寿,便走出内城,率众出降。塔山、杏山也相继落入清军之手,明军的锦宁防线,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洪承畴绝食数日,拒不肯降。皇太极派所有能动用的人前去劝降,均被大骂而回。皇太极仍不放弃,特命最受宠信的吏部尚书范文程前去劝降,看他是否果有宁死不屈的决心。范文程至,洪承畴则大肆咆哮,而范文程百般忍耐,不提招降之事,与他谈古论今,同时悄悄地察言观色。谈话之间,梁上落下来一块灰尘,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屡拂拭之”。
范文程不动声色,告辞出来,回奏太宗:“承畴不死矣。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皇太极接受了范文程、张存仁等的专业意见,对洪承畴备加关照,恩遇礼厚。隔日,皇太极亲临太庙,洪承畴立而不跪。皇太极问寒问暖,见洪承畴衣服单薄,当即脱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
但是野史有传,洪承畴之所以投降,是与一个女人有关,这人就是皇太极的正牌夫人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有关,看不懂这是谁是吧?这个女人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大玉儿了,嗯,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了;孝庄为皇太极做过不少事啊,但是都似乎是以身体为代价,如招降洪承畴,就是孝庄用美人计,据说是用秘药给洪承畴吃了之后,一夜春风花千树,梨花海棠尽无颜,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后的多尔衮,也是孝庄用美人计稳着的,不然历史上根本没有顺治、康熙等等啥事了,多尔衮早当皇帝了。
但是洪承畴投降之后,皇太极对其十分忌惮,属于严加防范形式,直到皇太极死后,顺治登基,多尔衮监国,才重新启用洪承畴,被放出来后的洪承畴,丝毫不念旧情,打压农民起义军、镇压南明军等等,比满人做的还勤快。
洪承畴宣导儒家学术,针对顺治皇帝不崇信孔孟,提出意见,为满汉的合流打下基础。洪承畴也建议清廷采纳许多明朝的典章制度,献计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纳,加以推行,完善清王朝的国家机器。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承畴建议满洲统治集团也须“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淡化满汉之间的差异。
顺治十年受命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总督军务兼理粮饷。顺治十六年督清军攻占云南后回北京。顺治十八年自请致仕。康熙四年逝世,谥文襄。
作为一个曾经明朝最高兵马统帅,后来成为清朝灭亡明朝的急先锋,死后还被谥文襄,不能不说这种讽刺,也不知道洪承畴的后人,还有没有脸面再姓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