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一个学习中国历史时绕不过去的专有名词,可以说从三皇五帝时代开始,匈奴人的身影就已经在我国历史中若隐若现着它神秘的身影。
匈奴有广义和狭义上的区别,不同的时期去考察匈奴人的起源它都具有不同的面貌,所以,匈奴人是不是一个民族,需要多方面进行解读。
现存考察匈奴人起源的我国史书主要有《史记》和《汉书》,毕竟汉朝是一个长期和匈奴打交道的朝代,因此对于匈奴的记载还是相对详细。
关于匈奴人的起源,《史记》和《汉书》都记载说: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史记·匈奴列传》;《汉书》同
前半部分《汉书》主要采用了《史记》引用的资料,“夏后氏”是指夏朝时期的君主,《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后者君也”,所谓“夏后”即君王的称呼,夏朝王族以国名为氏,所以称夏后氏。
及至周朝时,君王称天子,“后”也就用来指代妻子王后。
夏朝的始祖是大禹,而大禹是黄帝的后代。按照司马迁的记载,那么远古匈奴人实际上和我们属于一个民族,即华夏族,因此闹来闹去,都是自己人打自己人。
因此从狭义上来说,从淳维这一支进入北方后,与其他民族进行融合算是初代匈奴民族,不过随着他们和北方民族进行融合,他们就已经演变成为广义上的混血匈奴民族,而不是单一的民族。
自淳维以至头曼千有馀岁,时大时小,别散分离,尚矣,其世传不可得而次云。然至冒顿而匈奴最彊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中国为敌国,其世传国官号乃可得而记云——《史记·匈奴列传》
所以,按照严格的民族划分标准,匈奴并不是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而存在,它的起源是黄帝后裔,在夏朝时期北逃进入北方地区和其他地区的民族进行杂居以及融合,并征服北方民族,由此形成一个多民族的但统称为匈奴的游牧民族团体。
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史记》
这一点其实类似于“中国人”一词的演变历史,起初中国人仅仅单指中原地区的华夏族群,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的融合,“中国人”如今变成了一个包含多民族的统称名词。
只有这样去解释匈奴人的发展脉络,才能更好的理解匈奴人的发展历史。因此根据现代考古对匈奴人遗骨的研究,发现南匈奴(即匈奴分裂以后内附中原王朝的匈奴人)具有古华北人种和古北亚人种的特征,而北匈奴的特征则具备了欧亚混血的南西伯利亚类型以及少量高加索人种的塞种遗存面貌。
可见,由华夏族分离出去的这一支人口在和各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特征,这一点当然是由于混血的缘故。
那么古代匈奴人和哪些民族产生了融合呢?我们再来看《史记》的一段记载:
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於秦,故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镕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居谿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馀戎,然莫能相一。
春秋战国时代,中原王朝周边生活着许多异族,这时候匈奴的称呼还没有出现,而是被称作胡人,这个胡人在最早期的时候就是单指匈奴人。
应该说这是由于我国古代政权更迭频繁,对于其他民族的称谓也不断随之改变,在春秋战国时代频率被提及最高的就是“胡人”。
譬如我们最熟悉的出自《战国策·赵策》的历史典故“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不过后来随着胡人统一北方部族,匈奴开始作汉代时期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有时也称之为胡人,包括像匈奴人自己也称呼自己为胡人。
不过胡人在后来的演变中不再单纯指代匈奴人,它也指代中原地区以外的北方民族或西域民族。
汉方复收士马,会骠骑将军去病死,於是汉久不北击胡——《史记》
到了汉代时,匈奴这一名称开始大范围的出现在官方典籍里,这是因为匈奴人这一支部族开始崛起,在初代头曼单于的带领下建立起一个以“匈奴”为名的民族政权,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进入巅峰。
匈奴单于曰头曼,头曼不胜秦,北徙。十馀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適戍边者皆复去,於是匈奴得宽,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於故塞——《史记》
因此,跟着《史记》中记载的匈奴人发展的脉络,匈奴人最早是夏后氏分离出去的一支后裔,随后进入北方地区与其他民族进行融合,在千余年的时间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混血民族,“自淳维以至头曼千有馀岁”。
最后在秦末汉初建立起一个融合了多民族的匈奴政权,因此对匈奴人的定义应该属于“混血人种和混血民族”,它并不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或人种而存在。
这就是为什么对匈奴人骨的考古发现南匈奴和北匈奴人在骨骼面貌上有所差异,实际上就是因为匈奴人融入不同民族导致的结果。
匈奴人在经过汉朝长达几百年的打击后终于土崩瓦解,始终不肯与汉朝和平共处的北匈奴于东汉时期在窦宪和耿秉最后一次打击下退出了漠北高原,进而西迁欧洲和俄罗斯地区。
而依附于汉朝的这部分匈奴人开始和进入漠北高原的鲜卑族再次进行融合,两者的后裔被称之为“铁弗人”。
北人谓胡父鲜卑母为‘铁弗’,因以号为姓——《北史·僭伪附庸传·刘武》
而匈奴铁弗人赫连勃勃(刘勃勃)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了“胡夏”政权,五胡十六国是包括匈奴、鲜卑、羯族等等这些游牧民族大举入侵中原地区的一个时期。
在这一时期内,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完成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其背景正是东汉初期南匈奴内附汉朝,大量游牧民族开始内迁汉地,及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大乱,这些游牧民族趁机崛起。
向者,天下户过千万,除其老弱,但户一丁壮,则千万人也。遗漏既多。又蛮夷戎狄居汉地者尚不在焉——《后汉书·列传三十九》
建武中,南单于复来降附,遂令入塞,居于漠南,数世之后……且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处之与迁,必须口实——江统《徙戎论》
由于自汉以来,大量游牧民族内迁,可以说也是五胡乱华的直接诱因。而经过五胡十六国以后,匈奴人势力大减,最终融入到各个民族之中,而在蒙古高原随之崛起的是一个被称之为“突厥”的游牧民族。
同匈奴一样,突厥也不是一个单一民族,而是一个包含了多民族的游牧民族集团,而自此以后匈奴人已经彻底消失在了历史舞台上,不过它的后裔回鹘后来在唐朝建立了回鹘汗国,这个回鹘后来演变成为了今天的维吾尔族。
其实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匈奴人的祖先是黄帝后裔,那么你就会发现古代那些融合了匈奴血统的游牧民族早已经和我们拥有了相似的血统,数千年纷争打来打去其实打的就是文化上的差异。
其实,早在几千年前,我们已经是一家人了,匈奴人从华夏族中分离出去,结果最后又融入到汉族和其他民族中来,不可谓是一种巧合。
兜兜转转一圈,最终还是回来了,除了那支北匈奴人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