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月10日,蒋介石调集五个精锐师,向古北口大举进犯,决心夺取这个战略要地之后,再乘势占领承德。
到了1月13日,国民党的部队已经推进至位于古北口前哨的王堡子一线,气焰极为嚣张。
面对来犯之敌,冀东第十四分区第十六团、第五十五团被迫起而自卫,打响了名垂军史的“古北口保卫战”。
第十六团奉命在南台、磨石山一线抗击敌人,虽然有当地的民兵参与作战,但与敌人三个装备精良的精锐师相比,我军无论是在兵力还是火力上都处于绝对劣势。
13日拂晓时分,敌人的先头部队对磨石山发起了猛攻。而当时我军驻守磨石山的部队,只有十六团一营、二营,不到800人的兵力。
两个营各占据一座山头,面对敌人一次又一次地疯狂进攻,打得极为英勇顽强。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我军凭借如此有限的兵力和落后的武器,竟然力保磨石山阵地不失!但不可避免的是,我军也付出不小的代价,有将近一半的战士在恶战中壮烈牺牲或因伤无法继续战斗。
天黑了下来,敌人终于退了下去,十六团指战员虽然赢得了宝贵的休息时间,但经过连番苦战之后早已疲惫不堪,再加上缺水少食,天食又非常寒冷,战士们一个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守卫在磨石山左侧山头的一营减员严重,处境更加艰难。营长李壮是个很有头脑的指挥员,他眼看着不少干部战士因伤被抬下战场,心里非常难过,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打法,摆脱眼前的困境。
他断定敌人不会在夜间发起进攻,便亲自走到各连阵地,要求战士们加固工事之后,抓紧时间休息,为第二天更激烈的战斗做准备。
但李壮在巡查各连时发现,战士们经过一天的血战之后,虽然都已经疲惫不堪,但由于天气非常寒冷,战士们身上衣裳又单薄,使得他们根本无法入睡。
李壮见此情形,心里很不是滋味,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
他信步走到一个高高的土坎上俯瞰山下,突然发现一个奇特的景象——只见山下不知何时竟出现了一条弯弯曲曲的火龙,在漆黑的夜色中分外引人注目。
李壮仔细一看,马上明白了:这条火龙是敌人在旷野中点燃的无数堆篝火组成的,看来敌人也非常怕冷,尤其是他们当中以南方人居多,更是无法忍受这北方的严寒。
按常理来说,燃起篝火无异于暴露了目标,如果我军有大炮,对准篝火一通猛轰,就能让敌人遭受重创。
敌人如此肆无忌惮地大摆“火龙阵”,就是欺负我军没有大炮等远距离杀伤武器,这不禁让李壮心头升腾起一阵怒火:敌人这种做法,真是一种赤裸裸的挑衅!
我军当然不能效仿敌人生篝火取暖的做法,因为那势必遭到敌人的炮火轰击。难道我军面对这样的挑衅,真的无能为力吗?
李壮强压住心的怒火,苦苦思索着对付敌人的办法。
就在这时,战壕中一名小战士突然发出惊叫声:“老……老鼠!一只老鼠刚才从我头上爬过去了!”
他的叫声瞬间打破了周围的宁静,遭到身旁战士们的取笑:“这么大个人了,还是革命战士,连老鼠都怕,你害不害臊啊!”
小战士尴尬地挠着头说道:“不知道为什么,我连鬼子都不怕,就怕老鼠这玩意儿……”
众人发出一阵哄笑声。
李壮听着他们的对话,顿时眼前一亮,心中突发奇想:老鼠一出现,众人睡意全无,我们何不效仿这只老鼠,派人去骚扰敌人呢?
想到这里,他马上挑选了20个灵活精干、精力充沛的战士,编为两个游击小组,交给他们一个任务:到山下去骚扰敌人,不求杀伤多少敌人,但一定要他们今晚无法安心睡觉,起到乱敌军心的作用,要在天亮前赶回来。
这个危险而有趣的任务让20名战士无比兴奋,当即领命下山而去。
没过多久,山下就突然响起了枪声,引得敌人乱纷纷地还击,但他们的还击看似毫无章法、极为盲目。当枪声好不容易沉寂下来后,另一个方向又闹腾起来,又让敌人忙得晕头转向。
敌人无奈,只好将篝火一一扑灭,但游击小组的战士们不依不饶,充分发挥善于夜间行军作战的优势,以极其灵活飘忽的走位不断骚扰敌人,让他们苦不堪言,整晚都无法安心休息。
直到天将拂晓时,游击小组才心满意足地回到山上,经清点,二十名战士无一人伤亡,个个生龙活虎。李壮在迎接他们时,高兴地说道:“同志们,你们干得太漂亮了,为我军立下了一件奇功!”
正如李壮所说,虽然游击小组人数很少,也没有杀伤多少敌人,却通过这一夜的不停袭扰,给敌人制造了巨大的麻烦。
在这整整一夜当中,敌人的神经始终处于高度紧绷的状态,天亮时每个人眼中都布满了红血丝,根本打不起精神,哪里还有心思继续作战呢?
正是由于游击小组把敌人整得疲惫不堪,使得天亮以后的交战中,我军很快就打退了敌人,接着又乘胜追击,迫使敌人一直退至密云一带,古北口保卫战就此结束。
可以说,李壮这位足智多谋的营长战术运用得当,只派出一支20人的小部队,就打乱了敌人的军心,把游击战术中“敌驻我扰”的精髓发挥到了极致,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