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州的名称来源于琼山县。琼山县因境内有一座名叫“琼山”的小山而得名,这座山的泥土和石头洁白润泽如玉,因此以山名为县名。唐代贞观五年(631年),唐朝廷以琼山、万安、临机等五县并置为州,州治设就在当时的琼山县,于是取州名为“琼州”。从此,“琼州”成为海南的别称,并沿用至今。
“琼”的寓意:古汉语中,“琼”意为美玉或美好之物,如“琼花”“琼瑶”等,象征珍贵与美好。“琼州”即“美丽的州郡”,反映了古人对海南自然风光的赞誉。
“州”的定位:古代“州”为行政区划单位,“琼州”既体现地理属性,也承载着文化认同。
早期称谓:海南在三国时期已有“琼州”之名,但正式作为行政建制始于唐代。
唐代以前,海南曾称“越裳”,见于《尚书·禹贡》等文献。
宋元至明清,“琼州”作为行政中心地位稳固,名称沿用至今。
行政中心:古代“琼州”行政范围以海南岛北部为主,治所位于今海口市琼山区,长期作为全岛政治、文化中心。
现代延伸:如今“琼州”一词多代指海南省,部分地区(如琼海市)仍保留历史地名,体现其文化延续性。
历史象征:“琼州”不仅是地理名称,更承载了海南的建置史与人文底蕴,如唐代“琼州都督府”的设立标志着中央政权对海南的直接管辖。
地域认同:海南简称“琼”、别称“琼崖”,均源自“琼州”的历史影响,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