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诸葛亮病死后,杨仪与魏延矛盾激化,此人为诸葛亮继承人却不劝架
创始人
2025-08-26 04:04:04
0

大家好,龙傲很高兴与大家一起探讨古代历史以及闲评文学作品。我们一起来探讨三国时期的这段历史。第六十四讲:诸葛亮病死后,杨仪与魏延矛盾激化,此人为诸葛亮继承人却不劝架。

234年的10月,五丈原的秋风非常寒冷,一位年54岁却看起来十分衰老又虚弱的老人坐在四轮车上望着远方发出最后一句长叹:“再不能临阵讨贼矣!”这位老人说完以后就昏厥过去,后来不幸病死在军中。这位老人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蜀国丞相诸葛亮。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一生呕心沥血,大小事务亲自处理,本来就身体不太好的他最终病故。

诸葛亮堪称历史上的一代名臣,也是三国时期的智谋人士的典范。不过诸葛亮到底只是人而不是神,是人就会出现纰漏与差错,他也不例外。诸葛亮死后,大将魏延与长史杨仪之间的矛盾激化,双方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最后这场闹剧以魏延谋反被杨仪派马岱将其正法为结局告一段落。根据《三国志》记载,魏延可能并未谋反,杨仪只是公报私仇。不过这里我们会产生一个疑问:作为诸葛亮继承人的姜维为什么不出来劝架呢?

熟悉三国时期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无论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描写,还是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姜维都是支撑蜀国后期不可多得的帅才,更是诸葛亮选择的继承人。照道理来说,姜维的身份不低,对于魏延与杨仪的矛盾他有义务也有资格进行劝架,然而他好像只是选择了“看电影”。(演义中说他站在杨仪一方,历史上并没有)

通过对当时的局势分析后,本人得出了结论:两大原因制约了姜维不能劝架。

原因一:外有强敌,姜维负责撤退,没有时间劝架。

诸葛亮死后,魏国的司马懿率领数十万大军进行追击,而姜维负责断后掩护大军撤退。姜维为了大局着想,需要做好断后掩护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去对杨仪、魏延的矛盾进行分析再劝架。怎么挡住几十万魏军的追击是姜维的首要任务,这关乎到全体蜀军的安危,远比调和两人的矛盾意义重大,因此姜维无暇顾及。

原因二:姜维年纪太轻,资历不够,因此不便出面。

公元234年,姜维还不到30岁,虽然他是诸葛亮选择的继承人,然而资历不够。反观魏延是蜀国名将,地位仅次于蜀国五虎将;而杨仪也是一把年纪,资历不浅;年轻又资历不够的姜维想要出面劝说两人好像不大可能,毕竟有句话叫做“言轻莫劝人”。姜维非常聪明,估计看到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因此不敢贸然出面劝架。

杨仪与魏延闹不和以后,魏延惨死,杨仪回到成都因为口出狂言被贬为庶民,两个人才因此陨落实在可惜。不过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独撑了蜀国几十年,也算是一大帅才。

(资料来源于《三国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三... 三国时期正是混乱时代,但是在这混乱的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好汉,在当时的男权社会,女性是没有什么地...
原创 三... 中国封建社会前后长达两千多年,其中的经历自然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显然是和平时期占了相当长的一...
原创 航...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这是唐太宗时期的重臣魏徵的一句述怀诗,意思我之所以能够不畏艰险,为朝廷劳...
寻根溯源,海大 90 载风华之... 在时光的浩渺长河中,学府宛如熠熠生辉的星辰,照亮着知识的苍穹。广东海洋大学 90 载风华的原点 ——...
原创 最... 【历史】从世界历史来看,跟人对自己的评价容易陷入自我循环一样,国家其实也是如此。也就是说一个国家评价...
曾国藩的10副对联,读懂圣贤大...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国藩以其深厚的学识、卓越的政绩与高尚的人格魅力,成为了后世敬仰的圣贤之一。其一生不...
原创 隋... 在隋唐演义的浩瀚世界中,罗士信与李元霸无疑是两位璀璨夺目的英雄。他们各自以其超凡的武力和独特的魅力,...
原创 欧... 说起中国,鸦片战争前,西方人对契丹、中国是同一个地方,知道的人并不多。即使是鸦片战争后,很多英国人仍...
原创 彭... 1959年庐山会议后,彭老总逐渐离开了政坛。60年代,他虽然复出一次,去了三线工作,但是,1967年...
原创 这...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些事情,我们听起来会感到非常震惊,难以理解,但当事人却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妥。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