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金国实力高出北魏一截,为何北魏能制服柔然,而金却降不住蒙古?
创始人
2025-08-26 04:02:40
0

自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之祸带来的巨大伤害渐渐平息之后,北方的少数民族也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政权。而最具实力的北魏,在灭后燕入主中原之后,逐渐摆脱了旧时部落联盟的形态,迈步向封建王朝发展。

武帝拓跋焘即位后,北击柔然,南伐齐、梁,不断在疆域上寻求拓展,展现出其勃勃的野心与强硬的手腕,最终以骁勇著称的柔然铁骑也拜倒在北魏的攻伐之下。

然而,在历史的另一侧,同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金国,却没这么好的天运。蒙金战争爆发后,蒙古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并最终以“蒙古帝国”之名彻底将金国推下了历史舞台。

同游牧出身,为何你偷偷学了汉人文章?

1、以武定乾坤——金朝恐怖的军事实力

要说金朝的武力有多么恐怖?数年之内,先后灭掉辽国、北宋,迫使宋人南迁、西夏向其称臣的金朝军队,在当时有着令人闻风丧胆的本领。“女真不过万,过万不可敌。”便是当时宋人对金军的评价。

《大金国志》曾经记载金国的勇士“善骑射,好渔猎,俗勇悍,喜战役,耐饥渴苦辛,善骑射,上下崖壁如飞,济江不用舟楫,浮马而渡。”由此可见,金朝的单兵作战能力已不可小觑,再加上严格的军队部署,其战斗实力可见一斑。

金朝军队的编制分为四种:中央直辖军、地方屯驻军、边防军和地方治安部队,在此基础上,中央直辖军又细分为禁军和机动军两种。禁军主要担负宫廷护卫及京城防卫任务;而机动军就是国家的战略预备队。

除了军队编制的详细编排,金军对骑兵的培养尤为突出,金朝骑兵的装配最为精良。金朝曾从蒙古高原和西夏收购大批战马,巅峰时期畜养的战马多达47万匹。

金军骑兵有着严格的作战纪律,士兵皆勇于冲锋,不畏强敌,对于将领的指挥言听计从。南宋将领曾评价道“金人胜不进,败不乱,整军在后,更进迭却,坚忍持久,令酷而下必死,每战非累日不决。”可见与金人作战实难取胜。

在宋朝史籍记载中,金军还有一种非常恐怖的兵种,号称“铁浮屠”。《顺昌战胜破贼录》中描述的铁浮屠战士“被两重铁兜鍪,周匝皆缀长檐,其下乃有毡枕。三人为伍,以皮索相连。后用拒马子,人进一步,移马子一步,示不反顾。”

既有强兵、又有战术,这使得金军作战时如铁壁一般向前推进,难以抵挡。因此,金朝在初期凭借强悍的军事实力,以雷霆之势向外扩张,几乎无人能敌。

然而这种顺风顺水的国运并未持续很久。金宣宗继位后,金朝内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国侵略。1234年,金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下覆亡于蔡州。

2、游牧民族的何去何从

与金朝不同,北魏是从筚路蓝缕之中缓缓形成的一股势力,北魏皇室拓跋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的一个分支。

西晋时期,拓跋部在南迁的过程中帮助当时的朝廷抗击刘渊、石勒,因此被皇帝封赏,建立代国,可惜建国不久,代国就被前秦所灭。

此时的拓跋部落虽屈服在前秦的统治之下,却并没有平息内心的愤怒。泗水之战后,前秦国力大衰,拓跋珪趁机带领族人复国,自称皇帝,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此后历经几代,北魏的统治者都致力于扩大政权,发动兼并战争。先后灭掉北方的大夏国、北燕和北凉,最终在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

3、北魏的漫漫汉化之路

北魏由于建国初期治域有限、兵力不足,与“六镇集团”内斗的频发,无法像金朝那样大刀阔斧地拓宽疆域。但统治者立足长远,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加强中央集权,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仿照汉制“祀社稷、设百官、立太学、置五经博士”,在河套地区“屯田”,进行农业生产。原本以游牧为业的鲜卑人,逐渐定居下来像汉人一样进行农业生产,整个社会向稳定的农业经济发展,同时也为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这一系列改革最主要的影响是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魏在汉化之后,逐渐适应汉人的农耕生活,府兵制的军事制度使得军队训练也不再像从前在草原上一样勇猛。但在军队战斗力、军事装备、战斗测略都并不出众的情况下,北魏依然通过政治革新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长久发展的道路。

纵览北魏和金的两条发展脉络,一个是大器晚成,一个是日渐式微。那么,这两个北方游牧民族的帝国发展之路究竟是哪里出现了分歧?

强强相争,究竟鹿死谁手?

1、北魏与柔然的较量

北魏在孝文帝改制后,由于立长校户,政府控制的编户增加了。到孝明帝神龟年间,户口数目比西晋太康元年增加了一倍多。

人口的增加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生产力的提高,也为北魏扩充军队提供了保障。

北魏兵民分开管理 ,兵用于打仗,民从事耕桑。而兵主要由鲜卑及其他少数民族组成,农业主要由汉人从事。兵民之分也就是胡汉之分,也是胡汉分治的体现。

在这种条件下,军民各司其职,形成了系统且快速的发展。北方的柔然部落久居苦寒蛮荒之地,文化相对封闭,发展相当缓慢,即使部落人民体格再强健、战斗再勇猛,终也敌不过发展更迅速的北魏。

2、金与蒙古的角力

1125年,辽朝灭亡后,金朝的势力进一步扩大,并一度南下用兵,攻略长江以北地区。金朝实力最为繁盛的时候,在北方威震西夏、高丽,在南与宋朝分庭抗礼,令人胆寒。

然而在金章宗后期,朝廷政风逐渐下滑,黄河的泛滥与改道又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金章宗剧照

此时金朝军事疲惫衰驰,北方蒙古诸部兴起,南方军事将领层出,可谓是“前有狼,后有虎”,加上统治者并未找到有效的改革措施,金朝已经处于江河日下的境地。

当时的蒙古对金朝有着多年的民族仇恨,虽在金朝的控制之下,但有意反抗独立。这时,蒙古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成吉思汗。

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蒙古先攻克西夏,随即转而向金发动战争。兼具雄才大略的统治者与征战经验丰富的漠北铁骑,蒙古已经达到了所向披靡的程度。

最终在1234年,金哀宗于蒙古军的包围追杀下被迫自杀,末帝死于乱军,金朝覆亡。

金戈铁马,却奏悲歌

1、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由于历史背景的相似性,后人常常会把北魏和金两个王朝进行对比,而在对比中,人们对北魏的评价往往是高于金朝的。

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角度来看,延续近200年的北魏显然是比延续100年的金朝发展得更深入、更全面。

金朝,一个雄赳赳迈入中华历史舞台的王朝,它的黯然退场其实早在它辉煌时已有预兆。

首先,金人顽固的种族观念难以去除,这间接影响了政治制度的发展。同为入主中原的北方民族,北魏拓跋氏的目光就更为长远,自上而下的汉化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其次,金朝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不够重视。以往依靠掠夺得来粮食的习惯,使得金人更喜欢马背上的生活而不是亲身躬耕。此外,金朝也没有像北魏一样总结出一套军耕、胡汉分制的措施。

没有充足的粮食的保障和稳定的社会经济来源,金朝军事的疲惫衰落已是“板上钉钉”的事。

乱世成就英雄,英雄也影响乱世。北魏的众多名将为国家疆域开拓、抵御外敌都做了巨大贡献。而金朝除了太祖完颜阿骨打最有治军之能,后几代的统治者忙于内斗或享乐,还偏偏遇上了成吉思汗这样可怕、强大的对手。

因此,金朝虽在武力上有着天然的优势,但是最终也会被武力更强的敌人的打败。

2、文化包容的重要性

在处理邻国关系的方面,金朝着实是为自己埋下了绊脚石。当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攻打西夏时,西夏国曾向盟友金朝求援。此时,金朝皇帝完颜永济竟以隔岸观火为乐而坐视不管。

邻邦好感跌至零点之后,金朝就陷入了蒙古和南宋的两面包夹之中。再加上金人平素敌视其他种族,其与外界文化的沟通交流和对外族臣属的管制都受到很大限制。

文化是渗透进生活方方面面的一种软实力,文化不够包容的民族极易变得目光狭隘,难以长久繁荣。

结束语

从军事力量上看起来,金朝的确高出北魏很多,然而在后期的经营上,金朝要远逊于北魏。无论是民族问题还是对农业经济的保护,北魏统治者的目光明显更为高远,这就使得北魏逐渐拥有了战胜柔然的条件。

反观金朝的发展,显然并没有做到厚积薄发,政治制度和社会管理措施的不完善,埋下了衰退的祸根。而命运的捉弄又使得金朝在国力下滑的时候遇上了风头正劲的蒙古,最终结果可想而知。

参考资料

1、李玉磊.金朝军事保障相关问题研究

2、朴世完.论金朝军队的动员时间宋史研究论丛

3、赵浩浩.北魏孝文帝朝政局研究——以迁洛为中心

4、邓英昊.辽金经略蒙古高原之比较研究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诸... 纵观整个三国,诸葛亮也并非一直都是完美形象,在用人方面也有很多的失误,刘封,糜芳等人的叛逃或者献城,...
原创 隋... 高句丽相对于突厥、匈奴、吐蕃,是一个相当独特的民族,可惜没有生在好时候,偏偏遇上了强大的隋唐,虽然打...
原创 韩... 相信大家对于韩信已经是非常熟知了,他是西汉开国功臣,与张良、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是罕见的军事奇才,后...
家传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十文... 在广东省揭阳市的某个小镇上,周先生珍藏着一件意义非凡的家传之宝——一枚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十文。这...
原创 请... 在网络上经常看到“印第安人是商朝人后裔”的言论,甚至有人列举出了种种事例来论证商朝人是印第安人的祖先...
山东籍著名考古学家辞世,这件国... 澎湃新闻获悉,我国著名考古学家、简牍学家、甘肃省博物馆原馆长、研究馆员 初世宾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
原创 考... 洪武帝陵(朱元璋陵墓)在哪里? 稍微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朱元璋当然葬在明朝陵墓中。朱元璋作为我国古代...
原创 刘... 熟悉三国的朋友们都知道汉末三国当中,有着改变历史走向的三大战役,分别是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曹操...
原创 隋... 公元621年秋这天黄昏,在去四川蜀州的官道上,走来一队唐兵,他们押着大郑皇帝王世充全家在半道上正走着...
1871年巴黎公社72天:全球... 一、历史性的72天:巴黎公社的诞生与理想 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在普法战争失败、资产阶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