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在科技、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正在近代化,但变化主要集中城市以及城市中上阶层,广大农村地区、城市的贫民阶层在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上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方式。
因麻风病失去双足的残疾人士,这个草棚就是他的家。事实上,清朝是有一套救济制度的,但到了晚清末年社会经济衰败,保障制度几乎形同虚设了。
晚清时候,那些底层老百姓因为没钱,一般有病就拖着,很多人从小病拖成了大病。没钱请大夫看病,经常就用一些民间偏方来治疗,有些还真治愈了,至于是如何治愈的,没人知道,主要看运气。
这是一名正在休息的街头艺人。街头艺人走街串巷表演武术、吞剑、胸口碎大石等“绝活”。那时候没多少娱乐活动,街头艺人实际上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了调剂作用。
清末的贩夫走卒
乡村路边的土地庙,供奉的是土地公、土地婆。庙门对联写着:噫敬我二老,好赐你三多。意思拜土地公、土地婆他们将赐你多福、多寿、多男子(三多)。庙里面还写着:公公一方公道,婆婆好片婆心。
1905年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官府设置了蒙养院(幼儿园)、小学、中学等等,但是学校数量太小,且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农村地区并没有收到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农村地区识字率很低。
晚清时期虽然涌现出了许多近代工厂,但中国经济主流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绝大多数的失地农民并没有转化成产业工人,他们只能在城市里做挑夫这样的苦力,或者有些人做点小买卖之类的。
清政府为保障农民生活也做过一些努力,比如兴修水利、发展经济农业等,但其制度之落后,做这些细枝末节的事已无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