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国家的名称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变迁。日本,这个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曾经被称为 “倭国”。那么,它是在什么时候改名为 “日本” 的呢?又因何缘故做出这样的改变?让我们一同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探寻其中的奥秘。
“倭” 这一称呼,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古代。在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中,对 “倭” 字的解释为 “顺皃”。彼时,“倭” 在日文中同 “大和” 一样,都发音为 “yamato”,且同样代表日本民族的意思。三国时期,魏国皇帝曹睿曾御封当时日本的君主卑弥呼为亲魏倭王。从这些历史记载可以看出,在早期,“倭国” 这一称呼被广泛使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然而,到了 7 世纪后半叶(唐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的《新唐书》记载道:“咸亨元年(670 年),遣使贺平高丽。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为名。” 大意是说,唐高宗咸亨元年,倭国派使者祝贺唐朝平定高句丽,此时倭国使者因为懂了一些汉语,开始厌恶 “倭” 这个名称,于是将国号改为日本,并自称是因为国家地理位置靠近日出之处而命名。无独有偶,朝鲜的《三国史记》文武王十年(670 年)十二月条也有类似记录:“倭国更号日本,自言近日所出以为名” 。另外,唐朝人张守节记载 “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虽然具体是唐高宗时期还是武后时期改名存在一定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7 世纪后期是 “日本” 这一称呼开始广泛使用的重要时期。
考古发现也为这一历史变迁提供了有力的佐证。2011 年,在中国西安出土的《祢军墓志》,作成于 678 年,这是目前考古上最早发现 “日本” 这一名称的实物证据,由此可见 “日本” 这一称呼的使用最迟不晚于 7 世纪后期 。
那么,倭国为何要更改国名呢?从文化角度来看,随着与中国等周边国家交流的日益频繁,倭国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和追求也在不断提升。“倭” 字虽然最初并无贬义,但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由于一些古代中国百姓将流浪海盗称为 “倭寇”,使得 “倭” 字带上了一定的贬义色彩。对于逐渐发展起来且渴望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身形象的倭国而言,“倭” 这一名称已不再符合其追求。而 “日本” 这一名称,取义于 “日出之国”,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寓意,象征着希望与新生,更能代表倭国对自身的期许。
从政治层面分析,7 世纪的东亚地区,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唐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成为周边国家纷纷学习和效仿的对象。倭国在这一时期积极吸收唐朝文化,进行大化改新等一系列改革,国力得到显著提升。更改国名,或许也是倭国试图摆脱过去相对从属的地位,以全新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提升自身在东亚地区政治影响力的一种手段。
日本从 “倭国” 改名为 “日本”,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名称的变更,不仅反映了日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诉求和政治考量,也见证了东亚地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回顾这段历史,我们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国家名称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让大家对日本国名的演变有更清晰的认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意思,别忘了点赞关注哦,感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