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扶苏蒙恬有30万精兵,接到赐死诏书,明知秦始皇已死,为何不反 ?
创始人
2025-08-25 20:32:55
0

在历史的长河中,秦朝作为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兴衰成败、人物命运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

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于沙丘,这一事件迅速引发了一场宫廷政变。

在这场政变中,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手握30万精兵,却在接到赐死诏书后,选择了自尽而不是反抗。这一历史谜团,至今仍引人深思。

扶苏:忠孝难全的皇室长子

扶苏,嬴姓,名扶苏,秦始皇的长子,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人。他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为人宽仁,有政治远见。

在秦始皇执政时期,扶苏因直言劝谏父亲,反对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一事,触怒了秦始皇,被贬至上郡,协助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病逝于沙丘,遗诏命扶苏治丧即位。然而,这份遗诏并未能顺利传达至扶苏手中,而是被中车府令赵高联合丞相李斯篡改,拥立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登基。

赵高和李斯矫诏逼令扶苏自尽,扶苏在接到诏书后,未辨真假,便选择了自尽,结束了自己短暂而悲剧的一生。

扶苏之死,令人唏嘘,但并不值得同情。在接到赵高伪造的诏书后,他不辨真假,只顾哭泣,蒙恬力劝他甄别一下,但扶苏却认为“父赐子死,尚安复请!”于是乖乖自刎。

扶苏的忠孝观念,让他在面对赐死诏书时,选择了无条件服从,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忠孝难全的困境,是扶苏选择不反的重要原因之一。

蒙恬:将门之后的无奈选择

蒙恬,姬姓,蒙氏,名恬,齐国蒙山(今山东蒙阴)人,秦国名将蒙骜之孙、蒙武之子。他出生于武将世家,自幼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胸怀大志,且天资聪明,逐渐培养了较高的军事素养。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蒙恬因家世被封为将军,又因领兵攻齐有功被拜为内史。

秦统一全国之后,蒙恬奉命领兵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鄂尔多斯市一带),并修筑万里长城,抵御了匈奴贵族对汉族的掠夺,保卫了北方人民的生命财产,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将领,在接到秦始皇的赐死诏书后,也选择了自尽。蒙恬之弟蒙毅,也深受秦始皇信任,官至上卿。

在秦始皇病逝后,赵高和李斯矫诏立胡亥为太子,并逼秦始皇的长子扶苏自我了断。蒙恬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虽然觉得其中必有蹊跷,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尽。

蒙恬手握30万精兵,且有自信可以反抗秦二世。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乖乖自刎,这是因为他深知自己作为将门之后,对秦朝忠心耿耿,不愿背负叛国之名。

同时,他也深知自己的忠诚和功绩,在赵高等人的谗言之下,已经无法得到秦二世的信任。因此,他选择了以死明志,坚守自己的忠诚和大义。

忠孝观念与道德操守的束缚

扶苏和蒙恬的选择,不仅体现了他们的个人性格和忠诚观念,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忠孝观念与道德操守的束缚。

在秦朝时期,忠孝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普遍认为忠诚和孝顺是做人的根本。这种观念在扶苏和蒙恬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扶苏在面对赐死诏书时,选择了无条件服从,因为他认为“父赐子死,尚安复请!”这种忠孝观念让他在面对生死抉择时,选择了牺牲自己的生命。

而蒙恬则更是将忠诚和大义视为自己的生命。他深知自己的忠诚和功绩已经无法得到秦二世的信任,但仍然选择了以死明志,坚守自己的道德操守。

然而,这种忠孝观念与道德操守的束缚,也让他们在面对政变时,失去了反抗的勇气。他们选择了以死来维护自己的忠诚和大义,而不是选择反抗来争取自己的生存和权利。

这种选择虽然体现了他们的个人品质和道德观念,但也让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遗憾和悲剧。

历史的反思与启示

扶苏和蒙恬的选择,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秦朝时期忠孝观念与道德操守的束缚,更让我们反思了人性的复杂和历史的残酷。

在权力斗争和宫廷政变中,个人品质和道德观念往往会被无情地践踏和牺牲。然而,正是这种残酷和无情,才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珍视人性的美好和道德的力量。

同时,扶苏和蒙恬的选择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面对生死抉择时,我们应该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在面对权力和利益的诱惑时,我们又应该如何保持清醒和坚定?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我们思考,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和回答。

总之,扶苏和蒙恬的选择虽然留下了遗憾和悲剧,但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和道德的力量。

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将永远被铭记和传颂。而我们作为后人,也应该从他们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第十一届上海公益微电影节启动,... 8月25日,第十一届上海公益微电影节举行启动仪式。电影节以“帮助他人 阳光自己”为主题,推出了“看见...
河南省京剧艺术中心“名师传艺”...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魏 通讯员 姜薇 京剧名家传经典,梨园盛世谱新篇。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河...
原创 刘... 导语: 所谓历史真相,其实是很难去做断定的,尤其是史书上所描写的事件,到底是真实发生的,还是作者想让...
原创 亚... 七旬老翁,楚民范增,初登秦末历史大舞台时,还是相当惊艳的。他怀着对故国(楚国)的深厚感情,去投奔起兵...
春秋第一相管仲:以智慧为剑,开... 春秋,那是一个风起云涌、战火纷飞的时代,礼崩乐坏,秩序崩塌。曾经高高在上、一呼百应的周王室,此时已如...
琉璃河西周燕都考古首次发现内城... 2月28日,琉璃河遗址考古新成果专家评议会举办。北青报记者获悉,享有“北京城之源”美誉的琉璃河遗址,...
国内首场电视声音艺术展背后,东... 在笔者童年记忆里,东芝电视曾是音响的代名词。 上世纪90年代初,从事海员工作的亲戚从日本漂洋过海带回...
商周金文:戉箙卣 商周金文:戉箙卣时代:商代晚期。著录:《殷周金文集成》5101•1—2等。尺寸:高33.3厘米,口横...
原创 夏... 夏桀败给商汤的原因,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斗争,背后蕴藏着复杂的历史与人物命运。倘若我们将历史当作一场...
多种因素共同促成中华文明连续性 近日,《求是》杂志刊发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的文章《从考古看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王巍在文章中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