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时候的节度使,手里权力可大了,特别是到了中期到后期,他们的权力早就超过了刚开始设置时的那些职责,主要体现在下面这些方面:
军事大权:节度使一开始是为了镇守边疆才被设立的,他们掌握着手里军队的全权指挥,比如调兵遣将、指挥打仗、任免军官,还有平时管理训练士兵等事务。
行政权力变化:历史发展过程中,节度使慢慢把军事、民事、财政大权都抓在了手里。他们不光管军队,还管地方上的民事和收税等事务。有的节度使还同时当上了当地的刺史或者其他行政头头,实际上就成了地方上的一把手。
财务大权:节度使能管当地的农田、税收和花钱的事,对本地的资源怎么分配有很大的说了算的权力。
外交职权:有些节度使跟周围的少数民族国家或邻国打交道时,拥有一定的外交权利,能替唐朝签协议、管边界上的事情等。
法律权利:有时候,节度使会有特别的审判权利,能对一定等级的官员和案子做出判决。
尽管如此,按道理说,节度使的权力还是归中央政府管的。比如,节度使的上任和下台,都得由皇帝说了算。他们在用权力的时候,也得照着朝廷的法律和规矩来,还得接受朝廷的定期考查。
但实际上,到了唐朝中后期,因为中央管得没那么紧了,好多节度使就开始自己攒兵马、壮势力,形成了好多小块地方各自为政。他们变得越来越独立,有的甚至能和中央对着干。就像那个有名的“安史之乱”,就是节度使安禄山带着自己的人马闹起来的大乱子,这事儿就说明节度使权力太大真的会出大问题。
唐朝的节度使带的兵数量不太一样,主要是看地方、任务,还有时代的变化,有的带几万,有的能带十几万。
通常来说,唐朝的节度使手下带的兵大概在2万到10万之间。就好比说,那些靠近国境线,特别是和突厥、吐蕃、契丹这些厉害对手挨着的节度使,他们手下的兵就多一些,能有7万到9万,范阳节度使在安史之乱前兵力最多,达到了9万1400人。
在南方或者那些比较偏远的地方,节度使的军队人数就不太多了,大概也就两万多人。随着时间慢慢过去,情况也不断变化,节度使手里实际的士兵数量也跟着时多时少,总在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