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为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两国之间很早就建立了联系。隋唐时期,为了学习中国优秀的文化制度,日本更是多次派遣使者来到中国进贡、学习。如今日本国内的许多古建筑、文化习俗等就都是那时从中国传过去的。
在两国的亲密交流中,也曾发生过一些不怎么愉快的插曲。据说,为了警醒日本使者要遵守礼节,隋炀帝就曾赏赐给日本一块木头。这块木头有着怎样的内涵呢?令人感到哭笑不得的是,这块木头由日本使者带回国后竟然被日本奉为国宝,就连天皇也不能动它。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日使入隋,国书傲慢
早在我国的汉朝时期,史书中就流传着日本国内派遣使者来到中土进贡、称臣的记载。只不过那时的日本国内尚未统一。
《后汉书》记载称:“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
由于岛上的国人身材矮小,因此被汉朝人统称为倭国。汉武帝、汉光武帝都曾接见过他们的使者,赏赐财物和印章。
而到了隋唐时期后,中华大地经历了几百年的战乱归于一统,而日本国内此时也总算出现了较为稳定的政权,“日本”这个国名开始正式出现在史书中,被史书明确记载为:“日本国者,倭国之别种也”。据传是由于日本人自认为“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
对于日渐繁荣昌盛的中华文化,日本国内生起了崇敬和学习之心,恭恭敬敬地派遣使者远渡重洋来到中国进贡、学习。隋炀帝就曾经接见过前来进贡的日本使者。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隋炀帝与日本使者的会面闹出了一段不怎么愉快的插曲。
原来,日本使者入隋后,按照惯例,前来进贡的藩属国要向隋炀帝递交一份国书,表达藩属国对于接受朝贡的大国的尊崇和臣服。日本使者递交的国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而这自然就不出意外地触怒了隋炀帝。
要知道在古人看来,
“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贵为天子的隋炀帝理应具有别人无法撼动的权威和地位。然而,日本使者递交的国书则居然傲慢地把隋炀帝和日本的天皇都视为平起平坐的天子,这种触及隋炀帝尊严的行为自然引起隋炀帝的愤怒与不满。
看到国书的隋炀帝勃然大怒,扬言要惩戒
日本
。看到大国天子发怒的日本使者惊慌失措,诚惶诚恐地向隋炀帝谢罪,表示这应该是属下人的疏忽造成的。在众人的劝解下,隋炀帝才放了日本使者一马,没有再追究此事。
赏赐木头,成为国宝
要知道,当时隋朝的实力远胜贫穷落后的日本,日本使者自然是不敢得罪隋炀帝的。而隋炀帝虽然感念日本使者千里迢迢来进贡诚意可嘉,却也觉得有必要要敲打一下傲慢无礼的日本,在赏赐礼物时别有深意地赏赐了一块木头。
按照当时的朝贡惯例,对于前来进贡的外国使者,隋炀帝都会赏赐一些礼物作为回应,象征着两国之间的礼尚往来。在诸多回礼中,隋炀帝别出心裁地加上了一块沉香木头。正是这块木头,巧妙地表达了隋炀帝对于
日本
的敲打与训诫。
沉香木自古以来就是十分珍贵的木材,而隋炀帝赏赐的这块沉香木头不仅原料价值连城,而且经过加工之后还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当然,这块木头除了价值不菲以外,还蕴藏了隋炀帝的一点小心思:提醒日本要知道自己与中国的巨大差距,不可再傲慢无礼,外交礼节上要更加“沉稳”,不然后果自负。
这块木头被日本使者带回了国内,呈交给了日本的天皇。日本的臣民看到隋炀帝不计前嫌地恩赐如此珍贵的宝物,都觉得应该好好保护这块来之不易的木头。于是,这块木头被供奉在寺庙当中,成了日本的国宝。
不敢轻动,流传至今
对于本就仰慕中华文化的日本来说,这块木头更是成为了中国繁荣富强的最好例证。因此,此后日本先后派遣众多的使者来到中国进贡交流,争先恐后地学习、模仿中国的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建筑设计等先进文化。正是在中华文化的浸润和影响下,日本才从一个落后封闭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演变。
而那块有着隋炀帝敲打日本用意的木头则阴差阳错地成为了日本的国宝,日本人不仅不以为耻,还把木头供奉在一所寺庙中,由专人进行看护和保养。久而久之,这块木头引来了日本民众的参拜,有了一些迷信的色彩。
日本民众相信,这块由天朝上国恩赐的木头保佑着日本这么多年来的平安无事,因此不允许任何人对这块木头有非分之想,就连日本天皇也不能动它。千百年来,日本国内发生了数不胜数的动乱,这块木头却一直安然无恙地被供奉在寺庙里,没有任何人敢觊觎它。
就这样,这块隋朝时期进入日本国内的沉香木,一直流传到了今天。时至今日,日本国内还有不少人把它视为珍宝,依旧有专人负责看护和保养。隋炀帝对于日本的小惩大诫,就这样以一种颇具喜感的方式传承至今,成为了那段历史的一个见证。
小结
中华文化有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千百年来受到周边邻国的尊崇和膜拜,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自然也是拥趸之一。日本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养分,模仿学习中国的文化制度,这才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而那块沉香木头,本来是隋炀帝对于日本一次小惩大诫的特殊礼物,却被日本国内解读为天朝上国的恩赐,视为连天皇都不能轻动的国宝供奉起来,从而传承至今。可以说,这块木头从侧面印证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成为中日千年前交流的一个实证。
参考资料:《汉书》、《隋书》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