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时期的瓷器胎质基本和乾隆中晚期差不多,比较细腻润泽,但到了后期,胎体就比较粗糙,厚薄不一,民窑烧制中,瓷器中颗粒非常大,粗糙感非常明显。
乾隆后期,景德镇高岭土缺乏严重,嘉庆皇帝便下令由星子县开采的高岭土来代替景德镇的高岭土。但是这两种土的氧化铝含量不同,烧制的瓷器效果也是不一样的。甚至因为掌握不好配方比例,经常会出现塌底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景德镇工匠不得不放大器物的底径,加厚底足胎体,所以,嘉庆瓷器底足特征之一就是胎底和圈足都很厚。
嘉庆时期的瓷器修胎也赶不上乾隆时期惊喜,胎底有很明显的旋转纹不说,胎壁厚薄不一,底足粗壮。为了节省成本,民窑烧制的瓷器还有圈足沾砂的现象。嘉庆早期的瓷器造型、尺寸、纹饰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如果不看底款,和乾隆中晚期的瓷器没有区别。这说明嘉庆早期的瓷器烧制工艺还是不错的。但后期,随着国力的衰退,无论是瓷器的质量还是艺术水平都大大下滑,所以后期的瓷器越来越差。
大清嘉庆年制官窑款识图片大全
嘉庆年制底款图片赏析
与民窑款识的差异
嘉庆官窑款识与民窑款识存在显著差异。在字体方面,官窑款识以篆书为主,字体工整,结构谨严,多用青花书写,呈现出规整规范的特点,如常见的青花 “大清嘉庆年制” 六字三行篆书款,笔画粗细均匀,转折处圆润流畅,字体排列整齐 。而民窑款识则大多较为草率,字迹潦草,偶尔能见到的 “大清嘉庆年制” 三行六字篆书款和 “嘉庆年制” 双行四字楷书款,常常把 “嘉” 字下面的 “加” 省略,甚至出现不可辨识的情况 。在有无款识方面,多数民窑瓷器没有款识,这与官窑瓷器普遍带有款识形成鲜明对比。民窑中即使有款识,其书写的随意性也很大,缺乏官窑款识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从款识的种类来看,民窑款识更为多样,除了偶尔出现的纪年款外,图记款在嘉庆民窑中颇为流行,底部常画 “蝠” 图案,寓意吉祥,此外还有吉祥款、赞颂款、斋堂款等多种形式 。这些民窑款识反映了当时民间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但在制作工艺和艺术水准上,与官窑款识有着明显的差距 。嘉庆时期瓷器鉴定交易咨询下图 景德镇徐先生。
在收藏市场上,嘉庆官窑瓷器备受追捧,因此也出现了大量的仿品,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了解如何辨别仿款至关重要。从字体上看,嘉庆官窑瓷器字体端庄秀丽,排列整齐,官窑款识以篆书为主,字体工整,结构谨严,而仿款字体粗糙,排列不整齐,缺乏嘉庆瓷器款识的规整感 。一些仿品的字体笔画粗细不均,转折处生硬,与官窑款识的流畅自然形成鲜明对比 。
胎质釉面也是辨别的要点之一。嘉庆瓷器胎质细腻,釉面温润,釉色多为青白色、粉白色、豆青色等,官窑瓷器制作较为精细,胎釉结合紧密 。而仿品胎质粗糙,釉面不温润,釉色多为白色或灰白色,与嘉庆瓷器的胎质釉面有明显差异 。有的仿品釉面过于光亮,呈现出 “贼光”,缺乏老瓷器的温润质感,且胎质疏松,重量与真品也有所不同 。
纹饰方面,嘉庆瓷器纹饰绘画精细,线条流畅,官窑以各种色地花卉、花蝶、花鸟等吉祥纹饰为主,民窑则有风景人物等新颖画面,且常附墨书诗句 。仿品纹饰粗糙,绘画不够精细,缺乏嘉庆瓷器纹饰的细腻与生动 。仿品在绘制花卉时,花瓣的形态不够自然,线条不够流畅,色彩搭配也不够协调 。
器形上,嘉庆瓷器器形多样,既有传统器形,又有新创器形如帽筒、折沿洗等,官窑器形较为规整,民窑器形虽不如官窑精美,但也各具特色 。仿品器形较为单一,多为常见器形,缺乏嘉庆瓷器的丰富性和创新性 。一些仿品在制作帽筒时,无法准确还原其规整的造型和精美的镂空工艺,与真品相比,显得笨拙而粗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