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攀枝花三线建设干部学院特聘教师、攀枝花党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罗毅与市民政局合作,完成了课题《攀枝花地名中的三线故事》,挖掘讲述了攀枝花特区、渡口市、弄弄坪、五十四、华山、炳草岗、新农村、瓜子坪、九附六等9个地名故事。
接受记者采访时,罗毅讲述了攀枝花各种独特地名的源起,同时对一些正在消失的老地名感到遗憾。“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希望有更多的人通过地名故事了解攀枝花的历史,赓续三线精神,为建设共富共美攀枝花凝聚更多正能量。同时希望加大对一些独特老地名的保护力度。”罗毅说。
在罗毅看来,一个个别具特色的地名恰恰是一段特殊历史的城市记忆,更是一段独属攀枝花人的浓浓乡愁。
一条通往渡口的公路
60多年前,为了开发攀枝花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第一条通往攀枝花的公路——平大公路(平地到大渡口)开始改扩建。这条公路始于川滇交界区域的仁和区平地镇,连接抗战时期建设的滇缅公路。
经过仁和镇老街后,通往渡口桥约10公里的区域多为无名之地,便以这条路的里程桩数对重要地段进行标记,于是有了“四十九”“五十一”“五十四”等地名。
“从平地到渡口桥全长56.397公里,以公里桩数命名是攀枝花开发建设以来最早形成的一批地名。”罗毅说,随着这些独特地名在这片几乎是白纸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独属于攀枝花人的乡愁便开始生发。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从仁和镇到渡口桥沿线越来越繁华,逐渐成为城市最重要的主干道攀枝花大道的一部分。同时这些以里程桩数命名的地名也面临不同的命运,有的被牢牢铭刻下来,如“五十四”,有的则逐渐淡出,如“四十九”“五十一”等。
“平大公路是攀枝花最早的开发之路。为什么在平大公路众多的里程桩中,唯独‘五十四’演变成知晓度极高的地名,并流传至今?”罗毅说,五十四是攀枝花早期的物资集散中心,自然也是人流密集之地,其名称也就广为流传,并得以固定下来。
一封寄往渡口的家书
近日,在东区弄弄坪街道向阳社区,民间收藏人成钢向记者展示了大量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书信,信封上的收信地址大多为邮箱代号。
“二爷:您好!我们全家身体都好,请不要挂念;婆婆身体都好,请不要挂念……”这是一封从湖北天门县寄到四川渡口市2-9号信箱的家书。写信人是一名小学生,他向远在渡口的二爷简要讲述了家里近况,深情表达了对二爷的想念之情。
成钢介绍,因为保密需要,初期的攀枝花没有街道、门牌,各机构和单位是以邮政信箱代号形式存在的,对外通讯联系实行邮政信箱代号,比如:一号信箱、二号信箱……“信箱代号对于各机构和单位来说是一种称谓,但对于信箱代号背后的人来说是一种天大的责任。当大家在信封上写下所在单位信箱代号时,就已把自己和国家联系在一起。‘家’和‘国’就是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紧密相连。”
罗毅介绍,从1974年7月开始,渡口市实施街道门牌,全面取消信箱代号,但也有一些信箱代号演变成为地名,指代公交公司的“九附六”就是典型案例。
岁月变迁,曾经以邮箱命名的一个个地址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也淡出人们的记忆。如今还能被人们所熟知的仅有“九附二”“九附六”“二零”等信箱代号地名了。
一段属于攀枝花人的记忆
“在攀枝花,几乎每个独特地名背后都有一个三线建设的老故事,都是属于攀枝花人的独特记忆。”罗毅感慨地说,讲好地名故事,也是赓续“三线精神”,记住乡愁的一种方式。
罗毅说,除了按里程桩数、信箱代号命名外,还有众多按驻地单位名称、性质特征等方式命名。例如现在的金瓯片区,以前称“良友”,该区域是原市粮食局所在地,是当时的粮油供应机构。还有一些形象的命名方式,如钢花村,因紧邻攀钢主厂区,能够近距离观看到钢花四溅的生产场景;如长寿路、健康路,因紧邻连接攀钢职工总医院;如光明社区,因其紧邻原攀枝花电业局(现国家电网四川电力攀枝花供电公司)等。
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地域名称——华山,大致范围是指以东区华山天桥为中心,从物资宾馆到攀枝花中心医院一带。“‘华山’是由‘华三’公司演变而来。”罗毅说,“华三公司”的全称是“建筑工程部华北工程管理局第三建筑工程公司”,1964年底,“华三”公司成建制从石家庄经成都南迁攀枝花地区,参加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驻地即在现在的华山。
“‘华三’公司在攀枝花仅驻扎了一年时间,但攀枝花以‘华山’地名记载了这段历史,致敬远去的建设者。这是一座城市对历史的尊重,也是一种对待历史的态度。”罗毅说,1994年,随着周围大渡口、酸角树、老熊箐三个村民小组独立组建华山村,“华山”又成为村民委员会的专名。
“华三”离开了,“华山”留下了,而后又有了东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