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一句流传千年的诗句,作者是唐朝诗人张继。很多人只知道寒山寺在苏州,却不知该寺庙是以一个人的号命名。此人是整个唐朝少有的白话诗人之一,生活在大唐盛世,却选择隐居山林。他生前寂寂无名,死后却声誉日隆。不仅王安石、白居易访拟过他诗集的诗篇,苏轼等人对他诗非常有兴趣,而且元朝时他的诗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地,被日本学者推崇。就连美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嬉皮士运动”中封他为祖师爷。可以说,他死后风靡海内外,被人膜拜了千年。
寒山,出生年月不详,真名史书也没有记载,寒山是他的号。只知道他的父亲是隋朝滕穆王杨瓒,伯父是隋文帝杨坚。他出身名门,喜欢骑马射猎、游玩,但多次参加科考未能金榜题名。不是他没有真才实学,而是唐朝的“奇葩”规定。当时,选拔官员有四个考核标准——“身、言、书、判”。它要求当官的人不仅要书法遒美、文理优良、言词辩证,身材还要丰伟。寒山的条件满足了前三点,可这身材丰伟却难倒了他。
原来啊,寒山的外形条件不够,不知道是身高不满足规定,还是相貌未达标,总而言之他没有选上官职。仕途上不如意,让他没有脸面面对“江东父老”,妻子不理,兄弟责怪,于是滞留在京城,成了流浪书生。前半生,寒山衣食无忧,过着富家公子的生活,谁能想到他后半生会在寺庙中度过。人世间没有值得他留恋的东西了,所以带着一身伤痛选择出家。史料记载,他30岁后隐居在浙东天台山。
在天台山,寒山穿着破烂。帽子是用树皮做的,衣衫褴褛,穿着木屐,吃的是从寺院背回来的剩饭剩菜,生活很清贫,看起来疯疯癫癫的。他喜欢和小孩子玩,言语无度,谁也揣摩不了他的心思。期间,他写了很多诗词,大都是表现佛教思想、山林逸趣、讥讽时态、同情贫苦大众的。遗憾的是,在当时的人看来,他的诗是口语化的白体诗,与当下格格不入,因此没有得到认可。有史书记载说,寒山活到了一百多岁。
寒山去世后,他的诗被人编辑成《寒山子诗集》,被广为流传,曾被翻译成英、法、日等版本。明朝时,他的作品被正统文化认可。1905年后,日本多次翻译寒山的作品,还有不少专家学者研究他。“五四运动”后,我国大力倡导白话文,并把寒山、王梵志、王绩三人列为唐代的三位白话大诗人,寒山逐渐受到中国人的青睐。五十年代,寒山的诗传到了美国,被美国人奉为“偶像”。从那以后,他的诗风靡欧洲。在国外,寒山的名气比李白和杜甫的还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