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都知道,从镐京被攻破,平王搬到东边以后,周朝就已经不行了,天子的威风也大打折扣了。
那么,那时候的周朝,是不是真的就没法再振作起来了呢?
【春秋初期的王室:尚有可为的形势】
周平王搬到东边那会儿,虽然没法跟西周时候比,但手头还是有些力量的。
1、王畿的地盘挺大的。
经过研究,平王搬到东边时,周朝“还拥有太华和外方两山之间大约六百里的土地”。
这块“六百里大的地方”,在当时比大多数诸侯国的地盘都要大!
我们经常提起的春秋时期的“四个大国”,在当时也比不上周王朝。
后来,楚国成了疆域最广的国家,但在春秋早期,从敖、酚这些地方到武、文的地界,土地面积并不大。就连到了楚成王的老爹楚文王那会儿,土地还是不多,也就那么大点儿地方。
春秋早期的时候,晋国也是“地盘挺小”,领土范围不大。
说到秦国,那时候正忙着跟西戎打仗保命呢,虽说能占的地盘挺大,但大多都还只是“看着眼馋”,没真正拿到手里。
齐国在齐桓公统治那会儿,地盘大概有六七百里宽。这意思是说,要等到齐桓公的时代,齐国的面积才超过了东周王室最早时候那六百里地。
因此,就实际情况而言,虽然周室那时候已经不再是“王者”了,但好歹也算是接近“霸者”的地位。
再说了,东周王族占的那块地,可都是风水宝地呢!
2、这是个非常棒的好地方。
洛邑这块地方,从周成王那时候算起,已经被周朝统治了300多年啦!
虽然西周的都城设在镐京,但真正让关东地区感到震慑的,其实是以洛邑为中心的成周地区。
这里长久以来一直是周朝在东边的政治要地,同时也是军队粮草供给的地方和经济重心。
洛邑周边的地方,经济发展也挺有优势,特别是在黄河北边的南阳那一带(就是太行山南边、黄河北边),那时候被人们叫做“天下最富”。
因此,东周手里握着的那块地方,可是块宝地,本来能凑出不少好车好马去打仗呢!
3、周围都是危险的地方。
那时候的天子直辖区域,西边靠着虎牢关的坚固,东边有殽山和函谷关的险峻,北边还有黄河的阻挡,正所谓“地方虽然不大,但也足够称王了”。
因此,尽管王室现在处于天下的中心位置,没有像以前在关中那四面都是险要关隘的地方那么有利,但它还是有一定的防护能力,地理位置也还算不错!
4、政治上的有力条件。
尽管周天子的威信大大减弱,但他仍然是那时候全天下独一无二的天子,是唯一一个合法的“王者”。
后来的大佬们还得打着“尊重周王”的旗号,用王室这块“招牌”来指挥其他诸侯国。很显然,在这方面,周天子自己才是最有优势的那个。
可以说,这个政治上的优势,虽然不能让周天子为所欲为,但也绝对是周天子独有的、用来处理外交关系的“杀手锏”!
5、一个国家的武装力量强弱。
那时候,周朝的军队还是挺厉害的,实力相当不俗。
首先,成周一直是周朝在中原的重要军事基地,以前那里有“成周八师”的军队。尽管到了西周末年,成周八师的力量大大减弱,但它还是保留了一些军事战斗力。
春秋早期,周天子手里还握着“三支大军”呢!
直到齐桓公和晋文公掌权那会儿,齐国和晋国才各自“组建了三支军队”。
因此,说到军队数量,周天子的军队还是最多的,无人能及。
再者,那时候的周天子,还是有能力叫上一些诸侯国出兵帮忙打仗的。
在打郑国和插手晋国“曲沃取代翼城”这些战事时,周天子都召集了好些诸侯一起来帮忙!
所以,在平王刚搬到东边的时候,周朝的人们心里虽然想着很多事情,但并不害怕。
“不惧”就是说自己有能力保护好自己,不用担心太多;“思”呢,就是要多想想,这样才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不过,周天子原本的好局势,没多久就没了!
【周平王的无所作为,使好处被郑国所窃取】
平王搬到东边那会儿,大国还没崛起,周朝王室还算有点力量,这本是周天子恢复威望的好机会。
不过,可惜的是,这个最好的机会被郑国给抢走了。
郑国的郑武公和郑庄公,就像是“拿着皇帝的令牌指挥各路大王”一样,他们借着在周朝当大官的机会,用周朝的名义去办事,结果所有的好处都让郑国给占了!
郑国不仅借着周天子的威严,对其他诸侯进行所谓的“正义讨伐”,而且,还直接调用周室的军队来为郑国打仗!
到了周平王那会儿,他就像个被线牵着的木偶,完全被郑公掌控,连一点点自己的想法都提不出来。
周平王活得挺长,足足做了51年的国王!
换句话说,在长达五十年的时间里,周平王就像是什么都不管的“甩手掌柜”,任凭郑公利用王室的权力!
之后,大家经常不由自主地把这段往事和曹操后来的“利用皇帝来控制各路诸侯”的做法放在一起比较。
其实,在周平王在位的大部分时间里,周王室的势力都比郑国强,郑国根本没本事“挟持天子”。
换句话说,周平王本来有能力拦住郑国,但他最后却选择不去阻拦。
这样一来,就造成了3个很严重的后果。
1、周天子已经没办法再把诸侯的军队力量统一起来了。
平王搬到东边那会儿,王城周围有很多小诸侯国。尽管周朝王室势力减弱了,但这些小国也没本事跟王室对着干。
所以,他们其实就是周天子用来“团结”的一块宝地。周天子把他们都拉拢到一起,就能在中原地区变得比郑国、宋国、鲁国这些国家都强大,然后靠着这股力量慢慢重振王权。
不过,在这段时间里,像郑国这些小国家不断吞并周围的小国,导致周王室失去了重新振作起来的机会。
2、周天子不再掌管天下的局势了。
按照周朝的规矩,诸侯如果“私自打仗”,那就是犯了大错,天子得派出军队去惩罚他们。
再说了,郑国带头打这些小国家,周天子竟然啥也没管,装作没看见!
这样一来,各国的诸侯王做什么,周天子哪里还管得着呢?
3、周天子的威严,被那些“方伯”们当成了摆设。
郑国利用周天子的威望,作为自己向外扩张的手段!
像这样,那些比郑国更强大的国家,不也能掌控周王室吗?
就这样,五十年过去了,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周天子手里还握着点儿兵权,不过,那些能听他指挥的小国部队,已经没剩多少了;周天子还是大家公认的正统君王,但可惜啊,他的威严,现在却成了那些诸侯们拿来玩弄的东西……
周平王在重要的五十年里啥也没做,这成了东周王室后来一蹶不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桓王的挣扎】
周桓王坐上王位后,打算不再像平王那样啥都不管,想要干点大事,让王室重新威风起来!
周桓王刚坐上王位那会儿,接连发动了好几场战争,看起来很有要重振朝纲的架势。
他一开始插手了晋国的内乱,帮曲沃武公打仗,把晋军打得大败;后来,曲沃那边贪心不足,又想攻打晋国,周朝就出兵去帮晋侯,反过来把曲沃军给打败了!
在晋国的内斗里,周王室站在哪一方,那一方就显得更强,这说明那时候的周王室还是挺有分量的。
后来,周桓王再次发兵,联合秦国一起把芮国给灭了,还抓走了芮国的国王。
接着,周桓王动手对付了当时的小霸主——郑国。
在和郑国的头次交锋里,周王室虽然表面上有点挂不住,但实际上捞到了不少好处,占了上风。
那时候,周桓王把郑庄公在朝廷里的权力给收回了。虽然过程中发生了像“周郑互相扣押人质”这样不太光彩的事儿,但也看得出来周桓王想要打压郑国的决心!
后来,郑庄公跑到周朝的地盘,割了温地的麦子,算是给周王室一个教训。
不过,周桓王很快又提出一个新的想法:他想用原本不属于周王室的苏忿生的12块地方,来换郑国的4块地盘。
这就像拿着一张没法兑现的空头票,去换郑国那4个真真切切的城池!
郑庄公心里头很恼火,但想到君臣有别,不能直接跟天子对着干,无奈之下,只好点头答应了。
这也表明:那时候,周王室的政治力量还是大多数诸侯国比不上的。
不过,很快,周桓王又采取了更激烈的行动,他直接派兵攻打郑国,想用武力让郑国屈服!
这样看来,周国和郑国之间的战争,马上就要爆发了!
但是,在繻葛那场大战里,周军被打得惨败,连周桓王都挨了箭,真是颜面尽失!
那时候,周王室和联军的力量,跟郑国的军队不相上下。
不过,周国输给郑国,其实一点儿也不稀奇!
郑庄公能当上小霸主,不光是因为他借了天子的命令,还因为他的君臣在出谋划策、领兵打仗方面,在当时都是最厉害的。
在那之前,郑庄公和他的大臣们已经搞了好几次军事上的新尝试,并且赢得了不少仗,他们是春秋时期军事大变革的领头人!
周王室的联军里,陈国、蔡国、卫国这几个国家,跟郑国打了好多次仗都没赢过,可以说是患上了“怕郑国病”!
周桓王没摸清自己和郑国的底细,就急急忙忙地攻打郑国,这下子,失败肯定是逃不掉的啦!
急于求成,那场不理智的繻葛之战,让周桓王刚有点起色的“复兴”计划,突然之间就停了!
【内乱的后果】
后来,东周经历了好几次内部动荡。
起初,王室内乱还是他们自己摆平的事儿。
比如说,周桓王过世后,到了周庄王在位时,出现了王子克的叛乱,后来被周庄王自己给摆平了!
可是,从那以后,接连不断的内部争斗,让好多势力都掺和了进来。
在内乱期间,两边都想找诸侯帮忙,所以他们很乐意给诸侯大堆好处作为回报!
结果,东周的内部纷争,就演变为了王室分割领土给诸侯。
在周惠王统治的时候,出现了“王子颓发动的叛乱”。
郑国和虢国派兵帮忙周王打败叛军。
因此,周惠王为了感谢郑国和虢国,就把虎牢以东的地方赏给了郑国,另外把一个叫酒泉的地方(可能不是现在的酒泉)赏给了虢国。
后来,王子带又掀起了一场叛乱。
晋文公派兵去帮周王解决内部的纷争!
所以,为了感谢晋国,周王室就把南阳那片地方(不是现在的南阳哦)赏给了晋国。
周朝衰落的时候,晋国占领了南阳,就这样成就了它的霸主地位。——《读史方舆纪要》
可以说,每次内部争斗后,周王室都会被迫放弃一块好地方!
这样一来,周王室的地盘就变得越来越小了!
对于那些诸侯们,这好像还远远不够,让他们觉得不太过瘾!
【诸侯的巧取:渗透之策】
前面说了,周王室的地盘虽然不算很广,但大都是好地方。
诸侯们想要地盘变大,肯定也会眼馋的。
不过,说到底周天子身份尊贵,诸侯们不敢轻易对他动手,特别是那些口口声声说要“尊崇天子”的诸侯,更是如此。
但是,他们有妙招!
比如说,有个叫陆浑的戎族。
秋天的时候,秦国和晋国把陆浑之戎迁到了伊川地区。——《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换种说法
经过研究,那时候,这些戎人其实已经被晋国管着了。
秦晋两国把陆浑戎搬到了王畿旁边,其实就是想利用戎狄的力量,悄悄渗透到周王室的地盘里去!
要是周王室撑不住了,请求晋国来帮忙摆平,那晋国就能趁机占点地盘。
那要是周王室没邀请呢?
其实根本就没有邀请!
后来,晋国找了个理由,说陆浑戎“不站队晋国反而亲近楚国”,然后出兵把陆浑戎给灭了!
这样一来,晋国就把王畿的西部和西南部那些山地都占为己有了!
其实,诸侯侵占周王室的土地,这样的事情还有不少。
其实,郑国和晋国都曾经借助戎狄这些少数民族的力量,悄悄渗透进去,进而掌控并抢占了周王室的地盘。
这样一来,周王室的地盘就变得更小了!
到了春秋快结束的时候,周王朝的地盘,就只剩下七个城池了!
这样一来,周王室其实也就只是个名副其实的“小国家”罢了!
【宗族离心,内部失去了凝聚力】
就算一次次碰壁,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还是有可能东山再起的。
说白了,团结一致在那个时候,主要就是指家里人一条心。
从前面说到的周王室那几次内部纷争就能看出来:王族已经不是一条心了。
这种不团结的情况,因为宗法制一直实施,就变得越来越厉害了!
在宗族规矩和分地制度的安排下,土地被一次次地分配出去。
可是,王室的土地就只有那么大一块儿,好比一个固定大小的蛋糕,可想要分蛋糕的人却越来越多。
所以,各个王族之间,还有王族跟天子之间,甚至是王族自己的家里,都乱哄哄地争来抢去,一片混乱!这样的话,周王室连自己家里的人都拢不住,还怎么能重新振作起来呢?
平王刚搬到东边那会儿,周朝的皇室还是挺有势力的。
后来人们说“汉光武的基业,也就那个样儿”,来比喻那时的东周王室,把它跟刘秀占据河北那会儿相比。
要和光武比家底啊……那怎么不跟那个“起家只靠一个碗”的朱皇帝比比家底呢……
那时候,周王室想要重新振兴,最关键的问题其实不是力量不够。
最关键的事儿,就是掌权的那帮人能力咋样。
平王没啥本事,把东周开头那最最要紧的50年好时光,都给白白糟蹋了!
周桓王心里想着要重振雄风,但他缺少干大事的气魄和智慧。一开始,他就像小孩子赌气那样对郑庄公不客气,后来呢,在对自己和对方都不了解的情况下,就急急忙忙地发动了战争。结果呢,复兴的大计没实现,反倒让自己丢了脸!
后来的那些周朝国王,虽说没干啥大坏事,但也没啥大功劳,全都没有让国家富裕、军队强大的办法!
相反,在内乱期间,周王为了对付那些和他作对的人,就把肥沃的好地方赏给了支持他的诸侯们,这样一来,周王室的地盘就越来越小,越来越缩水了!
这时候,宗法制和分封制让王族里的人抢得更凶了,结果周王室不单是实力大减,连内部都散了!
这样看来,东周王室能继续当个挂名的天子好几百年,没没落得更惨,就已经算是非常走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