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国第一座跨海大桥:宋朝人修建,用一种动物来加固,近千年不倒
创始人
2025-08-24 07:02:31
0

大家都知道,中国有很多古桥,它们历经千年不倒,至今依旧在使用,充分体现了古人建设桥梁的高超智慧。目前公认的有四大古桥,“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潮州广济桥和泉州洛阳桥。”今天笔者重点给大家介绍泉州的洛阳桥,它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郊的洛阳江上,是中国桥梁史上第一座跨海大桥。

洛阳桥得以修建,是源自隋唐时期中原人南迁的结果,当时中原洛阳人带着先进生产技术来到泉州,他们修建了这座无比坚固的跨海大桥。公元1053年,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历时7年耗银1400万两。

这座桥梁修建前,人们只能靠渡船,每逢大风涨潮,海难事件层出不穷,于是当地人取名“万安渡”,以祈求风调雨顺。洛阳桥长834米,宽7米。目前桥面上留存石亭2座,石刻2尊,石塔5座等。据说,自从洛阳桥建成之后,泉州地区爆发了修建桥梁的热潮,很短时间里就修建了200多座桥梁。

那么,修建了如此之多的桥梁,为何单单洛阳桥出名了呢?这要从桥梁的特点来说。洛阳桥设计者在修建这座桥梁时,创造性地发明了两种加固桥梁的方式,“筏形基础”和“种蛎固基法”。

洛阳桥频临出海口,在这样的地段上修建桥梁,保证桥梁基础的稳定是一个很大问题。如果使用打桩修建基础是不适用了,于是设计者采用了“筏形基础”的新型桥基,解决了软土地基上修桥的关键问题。所谓的“筏形基础”是指用船在满载石头,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桥墩的基础。

据桥梁专家推测,洛阳桥的筏形基础宽约25米,长1公里,提高江底标高大约3米以上。解决桥基础外,设计者考虑到江水团结对桥墩的破坏,他们创造性地采用了“种蛎固基法”,就用在桥下养殖牡蛎,“以蛎房散置石基,益胶固焉”。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名桥胜谈》中详细说明了“种蛎固基法”,“先在水中抛大块石,铺满桥址,形成水下一道 矮长堤,然后利用浅海里的蛎房进行繁殖,将基础胶固,便成整体。次于础上安砌石墩。”

牡蛎有在石缝隙里生长的习性,加上可以分泌粘性物质,这样就可以把桥墩和桥基础紧密凝结在一起,进而形成一个整体。这是世界上首次将动物用在加固桥梁的先例,另外洛阳桥的桥墩被修建成船型。这种桥墩使用坚硬条石交错垒砌,如同一条小船,桥墩的两头尖以减弱浪涌对桥墩的冲击。是不是很巧妙?古人的智慧确实不容小视,这就是洛阳桥近千年不倒的最重要的原因。

参考资料:《揭秘洛阳桥》、《名桥胜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溥... 绪帝去世,慈禧太后命溥仪继承皇统,过继于同治帝载淳,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一人祧两房 。尊祖母慈禧太后...
历史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正在复... 历史学家尼尔斯·吉尔曼2月21日在《外交政策》杂志撰文,他指出,在上世纪90年代,福山的“历史终结论...
原创 张... 世人皆知蜀国五虎上将之一的张飞勇猛无比,曾单枪匹马喝退曹操八十万大军。然而,这位叱咤风云的猛将最终却...
原创 夷...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 这一战役不仅...
原创 中... 世界格局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各个国家的版图也不是一层不变,在历史不断的进展中,无数小国被吞灭,也有无数...
原创 白... 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的蜀汉开国皇帝刘备以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的性格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成为了后世无...
原创 德... 从20世纪开始,两次世界大战让人记忆犹新,其中两次都德国的份,这让我们惊讶,是什么原因,让德国成了这...
原创 明... 如果问大家我国第一大才子是谁,大家肯定会异口同声的说唐伯虎,其实他只是唐朝的才子,其他朝代也有才子。...
原创 衰...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曹雪芹《回前诗》 说到清朝,有些人会想到历任皇帝,有些人会想...
原创 试... 《明史·徐达传》中有一段话,讲述了在朱元璋和徐达之间发生的两件轶事: 1、赐府邸事件: 朱元璋曾说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