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朱棣经靖难之变后夺得皇位,出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理念,决定从南京进行迁都,于于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是为“行在”。此后北京便一直是我国的国都。《尚书·舜典》有载:“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北京一带。
人生在世,大千世界,待到繁华看尽,才不觉万事万物不过尔尔。人的一生要经历多少人,他们的出现都代表着不同的人生节点,贫困落魄时雪中送炭之人,荣华富贵时谄媚奉承之人。他们的存在与出现,都是在帮助我们看清复杂的人情冷暖,对于理智的人来说,经历更像是一种成长。
但是有些人的出现,他们的举动给我们留下的不只是长大的经验而是后怕,就像溥仪回故宫参观,中途遇到一位白发老人,愣几秒后脸色都变了。爱新觉罗·溥仪,出于皇室之家,在三岁的时候便被册立为皇帝,三年后,摇摇欲坠的清政府腹背受敌,这个偌大的担子就压在了这个仅仅六岁的孩子的身上。
溥仪还没来得及享受皇帝的荣耀,1912年清朝便灭亡了。虽然依旧住在紫禁城中,以皇帝自居,但是已经没有了太大的意义,只是一个虚名而已。虚名下的溥仪起码还能生活的乐哉乐哉,但是在国内战事紧张的形势下,溥仪很快就被直系军阀赶出紫禁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就此结束,他颠沛流离的生活也正式拉开序幕。
离开了从小生活的地方,在日本人的帮助下逃亡天津。溥仪安逸地在天津生活了七年的时间。直到九一八事变后,溥仪对于日本人的价值才开始得以真正实现,日本人选取溥仪为建立傀儡政权的最佳人选。溥仪再次出山,担任满洲国皇帝,一举一动都被日本人所监视,没有一点自主权。
1945年,苏联与日本开战,满洲国输的一败涂地,溥仪再次踏上了逃亡之路。可惜,没过多久便被苏联军队所逮捕,后来一直被关押在苏联的看守所里。新中国成立后,溥仪被引渡回国,回国后也是被暂时关押在看守所里。后来在相关领导的指示下,溥仪被特赦,还幸运地被安排了文史馆工作,成为一名普通的公民。
相比其他亡国之君,溥仪后来的生活可以说是幸福的。没有了宫中朝堂之上的勾心斗角,也没有了多国间被俘虏时的颠沛流离,他可以在褪去皇帝光环后,做回自己好好生活。在经历了10年的改造后,他已经在思想上接受了自己的公民身份,用自己的劳动收获自己的所得,而不再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人的一生总会有跌宕起伏,事业上的大起大落,职位上的升降,都是每个人最珍藏的回忆。对于溥仪来说,毕竟他是旧时代走出来的人,对于家的情结是不可能彻底抹掉的。紫禁城承载着他儿时的回忆,那里是他的家族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所以在他晚年的时候,心中最大的夙愿就是再去紫禁城看看。
但再次回家的时候,那里已经被赋予了另一个名字——故宫博物馆,并且他回家还要买票进入。家,似乎仅仅是溥仪心中的一个概念,大大小小的房屋宅院,已经没了生活的气息,罗列展示的只有冰冷的文物。在溥仪买票进入到紫禁城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让溥仪内心一颤,在看清此人的真容后,溥仪的脸色瞬间改变了。
这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名叫鹿钟麟,曾在冯玉祥手下做事。在冯玉祥发生政变的时候,正是鹿钟麟带兵将溥仪赶出紫禁城。不过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鹿钟麟积极参加投身革命,成为国防委员会委员。
二人见面后,鹿钟麟也觉得昔日自己的做法实有不妥,买票请溥仪参观故宫博物馆,来补偿自己的所作所为。鹿钟麟这个小小的举动,让溥仪也放下了芥蒂,二人化干戈为玉帛,尴尬的气氛被瞬间化解。
大门紧锁中的金銮殿,曾是溥仪的坐骑,再次踏入却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得。相视后的微笑,只有溥仪自己一个人知道这背后的心酸与苦楚,那次的故宫之旅也是溥仪的最后一次回家。昔日的种种对于溥仪来说过于沉重,新时代的生活已经开始,过往被尘封才是最好的选择。
参考资料:
《尚书·舜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