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热播的电视剧《庆余年2》中,宰相林若甫正式下线了。作为朝中说一不二的重臣,他的一生充满了权谋与斗争,其结局也不免让人感伤。
林若甫在《庆余年2》中,是一位身居高位、手握重权的宰相,是百官之首。他既是庆帝的得力助手,也是朝中许多官员的领袖,是个十足的权臣。
不过,朝堂上的霸气威严掩盖不了林若甫的悲凉结局。如果说庆帝最后的结局是鳏寡孤独,那林相何尝不是?
林若甫有两儿一女。大儿子脑力残障,二儿子林珙是他寄予厚望的家族接班人,不料被范闲亲近的五竹所杀。女儿林婉儿是他与长公主私通后生下的,偏偏选择的意中人是间接的杀子真凶。摊上这样的事,仇恨和亲情、家族利益和儿女私情掺杂,多重纠葛剪不断理还乱,林若甫是无奈的。
偏偏他还是长期手握重权的宰相,这对于掌控欲极强的庆帝来说是一个长期的隐患,早就在布局算计,将他除去。恰好范闲接手了春闱舞弊案,庆帝便借范闲之手逼迫林若甫辞官退场,一代权臣就此落幕。
其实,中学历史课本早就教导过我们,林若甫的下场,从根本上来说,是皇权与相权制衡的结果。
在封建社会中,皇权和相权是两种相互制约的力量。皇权需要相权来辅佐治理国家,而相权又需要在皇权的制约下保持其地位和权力。然而,当皇权感受到相权的威胁时,就会采取措施来削弱甚至铲除相权。
林若甫在朝中势力庞大、威望极高、门生故吏遍布朝野,成为了庆帝眼中的劲敌。庆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地位,不惜利用春闱舞弊案等事件来铲除林若甫这一障碍。同时,林若甫也因为自己过于自信、过于张扬而引起了庆帝的猜忌和不满。最终,在皇权与相权的制衡中,林若甫成为了牺牲品。
但是,林若甫的结局也不算坏,尽管没了实权,无法和儿女长期团聚,但毕竟他还能平安隐退,还有清福可享。在历史长河中,许多权臣的结局可比这惨多了,他们或因权力过大而引起了皇帝的猜忌和不满;或因过于张扬而引起了同僚的嫉妒和排挤。
比如西汉的霍光在汉武帝死后成为权臣,作为辅政大臣他兢兢业业,为了汉王室鞠躬尽瘁,还废掉刘贺,拥立汉宣帝刘询,一时间权倾朝野、威名四海。然而,他死后不到两年,他的全族都被杀害,威震华夏的霍去病、霍光一脉就此陨落。
所以,历史给我们的教训是,在权谋斗争中,明哲保身、急流勇退才是最好的选择。权臣一旦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已经引起了皇帝或同僚的猜忌和不满时,就应该及时采取措施来保全自己的性命和利益,懂得在权谋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判断力,以避免重蹈林若甫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