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唐继尧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政治家,也是一个很难评价的历史人物。历史学家非常头痛唐继尧当时的一些做法,无法给予合理的解释。
作为云南的统治者,唐继尧也做了一些很正能量的事情。如在1922年,他修建了云南昆明巫家坝机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飞机场,而且还是亚洲大陆最早的航空训练机场,培养了大量的航空人才,在抗战时期发挥了作用。
同样在1922年,唐继尧支持和创办了云南第一所大学—东陆大学,也是中国西南第一所大学,就是后来的云南大学。为什么叫“东陆大学”?因为唐继尧是一个自视甚高的人,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给自己起了个号叫“东大陆主人”,意思是亚洲大陆东边和东南亚的主人,志向极其远大。老大是“东大陆的主人”,大学就叫个“东陆大学。”
由于唐继尧的重视和支持,东陆大学起点很高,教学质量在全国笑傲很多同仁,1938年改成国立云南大学。
1946年,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云南大学列为中国15所在世界最具影响的大学之一。这是云南大学历史上最高光的时刻,也是后来的云南大学应该感到羞愧的地方。
以现在的眼光看,1922年的
唐继尧真是有眼光,按理说他应该是一个做大事的人。但是他在真正的“做大事”上面,让人大跌眼镜,说不出话来。
一是不理会段祺瑞。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既然是大战,就难有旁观者,有点历史和来头的国家必须要选边站队,要么站协约国一方,要么站同盟国一方。到了1917年,当时的中国,袁世凯已经死亡,段祺瑞当上了北京政府的国务总理,实际上的老大。这个段祺瑞也是极其有争议之人,他
号称"北洋之虎",皖系军阀首领。孙中山在广州搞"护法运动",就是要收拾他。
作为
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
段祺瑞必须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如何站队
。思前想后,
为了取得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他于1917年3月宣布与德国绝交,8月更是对德宣战,虽然没有派出军队直接到欧洲参战,但是也输送了华工20万,其中有2000人多人死于被迫作战,同时输送了大批粮食支持英国和法国。这在当时的中国,已经是很了不起的壮举了。
当段祺瑞政府宣布与德国绝交后,他想着约上几个大佬一同与德国绝交,壮壮自己的胆。为此他写信给云南的唐继尧,建议他(因为不好命令他),可以云南地方政府的名义“通电中外及各省,主张加入协约国,并实行派兵参战”。唐继尧接到信件后,对这个北方老大的建议觉得不可理喻!我只是想当亚洲东大陆的主人,可不想当欧洲东大陆的主人。所以他根本就不理会段祺瑞。
二是不理会孙中山。
同样在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发动护法运动,成立了护法军政府,也就是中华民国军政府。因为唐继尧拥护护法,加之滇军有实力、有影响,国会选举孙中山为军政府大元帅,云南唐继尧、广西陆荣廷为元帅,正式揭开了护法运动,发动了护法战争,就是要推翻段祺瑞。
孙中山的军事力量必须寄希望于各省军阀,特别是唐继尧和陆荣廷,所以力主推举他们为军政府元帅。目的就是两人能够带领自己的军队,北上护法。从当时的时局来看,这是正义之举,是正义之师北伐。
如果唐继尧答应,这个事情是可以搞成的,因为当时的广西军阀没有唐继尧的威望,唐继尧答应了,他也必须答应。但是唐继尧根本不理会孙中山的建议,根本不想去广州当元帅做大事,还说“元帅一职、愧不敢当”。不管当时的滇军将领如何劝说,还是孙中山反复拍电报来劝说,他就是不去广州,直接拆了孙中山的台。
时间到了1924年,不甘心的孙中山又在广州组织北伐,他不计前嫌,再次任命唐继尧为副元帅,同时还任命他为川滇黔联军总司令,主持三个省的北伐军事工作。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好事,如果这次答应,唐继尧之前的负面影响是可以消除的。
可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任性的唐继尧再次拒绝,根本不想去广州当副元帅。孙中山的计划再次落空,只得离开广州。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享年58岁。
1927年5月23日,
唐继尧
失去云南政权后,病死于昆明,终年44岁。
后人特别是云南人对唐继尧两次拒绝孙中山的任命难以理解,认为唐继尧的想法不可思议。如果唐继尧坚决支持孙中山,可能中国历史和云南历史都有可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