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景帝看来,接过父亲的江山,既容易,却也难。容易的是,父亲给他留下了一个良好的根基。难的是,他得一直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下。
汉文帝励精图治二十多年,深受百姓拥戴,明君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如此一来,汉文帝就给自己的接班人出了大大的难题:怎样才能赶得上自己。
当下的局势
而汉景帝显然是个有想法、更有野心的人,他不愿意躺在父亲的功劳簿上啃老。可父亲的治国之策,又是那么出色,自己只能做些小修小补。
如果汉景帝想要超越父亲,想要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赫赫名声,就只剩下一个办法,摆平父亲都没能解决的难题。
汉文帝没能解决的问题,只剩下诸侯国,以及北方的匈奴,南方的南越。
在这三个里面,南越不闹事,老老实实地认孙子,征讨他们是师出无名;至于北方的匈奴,想打又打不过,只能当孙子。
而且说起来,这两个也不是什么紧要问题。那么汉景帝能处理的,而且必须要处理的,就只剩下诸侯国问题了。
刘启的烦恼
关于诸侯国的问题,汉文帝在位期间,贾谊就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计策,就是不断分封诸侯从而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比如一个诸侯有三个儿子,那就将这块土地分为三份,封三个诸侯。
这个是解决诸侯问题的终极答案,但汉景帝并不接受,这个计策虽好,可实在是太耗费时间。毕竟只有等到诸侯王死去,朝廷才有“众建诸侯”的机会。
可谁知道各路诸侯,要到什么时候才会挂掉呢?如果某位诸侯此刻还是个小娃娃,能活个好几十岁的,这得等到猴年马月?就算不是小孩子,那些身体好的诸侯,也让人很头疼。比如吴王刘濞,人家20出头就当王爷了,一当就是40年,如今60多岁了还活蹦乱跳,汉景帝可等不及啊!
因此稳妥的“众建诸侯”,成了汉景帝最差的选择。汉景帝要的就是速度,想要在他任期内解决诸侯国问题——他已经31了,当时人的平均寿命也就四十来岁,留给他的时间,大概也就十几年。
十几年实在是太短,因此这件事成了汉景帝心中的一块大石头,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他自己也想不出什么解决方案,就只能去请教他的老“智囊”——晁错。
晁错的建议
说起晁错,他作为汉景帝的心腹已经将近20年,是汉景帝身边资格最老的谋士,对汉景帝的影响也最深。
《汉书》说晁错“为人峭直刻深”,意思是严峻、刚直而又苛刻。再加上晁错学习法家学说出身,可见他是个刚正不阿、直截了当却又下手狠辣的人。
晁错不喜欢贾谊的策略,他视诸侯国为肿瘤,应该早点挖掉。早在汉文帝当政时期,晁错就好几次上书建议“削藩”。
晁错是个很有想法、也很有能力的人。擅长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汉景帝登基后的那些小修小补,对汉文帝政策的完善,很多都出自晁错之手。
当汉景帝询问如何摆平诸侯国时,晁错的答案是直截了当的。不就是削藩嘛,您放心大胆地干就是了。
晁错还天向汉景帝举了个例子:想当年刘贤被您给爆了头,他爹刘濞便自称有病在身,再也不来朝见皇帝了。然而实际情况是,刘濞身体好得很,啥病都没有,活蹦乱跳地,这么说来这老家伙可是犯了欺君之罪,砍他十个头都没毛病。
您父亲宽宏大量,不予追究,还赐给他各种礼仪之器。然而刘濞呢,却丝毫不给脸,不仅没有半点感激之情,相反他还一边积聚财富,一边大肆招募亡命之徒,图谋不轨。
说完了刘濞的光荣事迹,晁错接下来讲了一句关键的话: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意思是:如今削他的藩,他会叛乱;不削他,他也会叛乱;如果削藩,他立刻就会造反,但祸害会小一些;如果不削,他反得慢,但会积蓄更多的力量。等将来他有备而发的时候,祸害反而会更大。
所以他里外要反、迟早要反,长痛不如短痛,还不如现在就削他的藩,一了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