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向者义,所背者利;所向者君父,所背者权臣。
纵观历史,权倾朝野的大臣比比皆是,甚至威胁到了最高统治者的地位。但并不是所有的权臣都有野心,想要取而代之。毕竟成王败寇,失败的下场往往是凄凉悲惨的。况且人活一世,想要少吃点亏,最好不要太招摇,夹着尾巴做人方为上策。
在中国历史上,有位第一权臣,他谨小慎微到极致。在职期间,他每每入宫出入殿门的落脚点始终如一,数十年未变,此等定力,世间少有。他到底是谁?为何谨慎至此?这个人就是西汉时期的政治家霍光。严延年在《汉书》中评价他:“霍光擅废立,亡人臣礼,不道。”说的就是霍光在职期间,屡次废立君主,被视为不道义的行为,那么他到底做了什么,让他获得如此评价呢?
霍光,字子孟,是大司马霍去病的异母弟弟。他身材魁梧,貌美肤白,是一个颇为俊俏的男子。说到他,我们就一定要提他的异母哥哥霍去病。公元前141年,霍仲孺到了平阳侯家做事。在侯府中一年以后,霍仲孺就和一个侍女两生情愫,并且生下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骠骑将军霍去病。霍仲孺在侯府任职期满以后,就回到家乡,又娶了一个妻子,而他和另外一名妻子生下的一个孩子,就是霍光。从此以后,他就再也没和侯府有过来往了,也就没和前妻以及前妻的儿子产生什么瓜葛。霍去病长大以后,封狼居胥。在攻打匈奴的途中,还去探望了自己的这位亲生父亲。在离开时,他感念父亲的养育之恩,还为其购买了新房和仆从。
霍去病打了胜仗,得胜归来,又一次去看自己的父亲。走的时候,他感觉自己的这个异母弟弟有些才干,如果埋没于乡野之中,未免有些遗憾,所以就把这个异母弟弟霍光带到身边照顾。当时霍光的年纪也很小,只是一个10来岁的男孩。由于霍去病的帮助,他后来被任命为郎官。
在西汉时期,郎官这个官职,虽然只是皇帝身边的侍从,但不要小瞧这个官职,毕竟可以随时见到皇帝,可以自由出入跟进,随时听从皇帝差遣,也是能随时在皇帝面前露脸说话的人。如果他机灵一点,被皇帝看中,那么升迁的机会还是不小的。在当时,世人也知道郎官的职位虽然不高,但也是一种出仕的捷径,再加上有霍去病现在正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有这么一位哥哥提携,霍光在上任以后没有什么人敢欺负他,他在仕途上将来飞黄腾达也是指日可待。
本来世人皆以为霍光能凭借哥哥的光辉,顺利升职,但很可惜,他的这位贵人哥哥死得早,过了两年就英年早逝了。霍光在朝中就没有了依仗之人,在诺大的长安城里,十几岁的霍光暗暗地告诫自己,想在这样一个人心叵测的皇宫呆下去,将来出人头地,就一定要夹好尾巴做人,始终谨慎小心,尤其是一定要守规矩。他在平日里的言谈举止间,恪守规则,从来不越雷池一步。只是把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地做好。也正是这份谨慎小心,他也确实受到了提点,一路晋升为都尉、光禄大夫,这些官职经常需要陪伴在武帝左右。因为他办事谨慎,活干的漂亮,时间长了也颇受武帝的信任。
历史上对于霍光的谨慎也做了一些记载,说他每天进出宫门时,从马车上下来,数十年的落脚点从来没有变过,也正是凭借着这种高度谨慎的态度,使得他入朝为官二十余载,从来没有犯过一丁点小错。一件简单的小事做到极致就是伟大。在公元前91年,武帝刘彻觉得自己快不行了,他想册立刘弗陵为太子,并且指定霍光做首辅大臣。
汉昭帝刘弗陵继位以后,霍光得到了他的全部信任,几乎可以说是只手遮天,独揽朝廷大权。在他辅佐期间也确实做了许多实事,重视农事生产,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提升了国力,也改善了与匈奴之间的关系。在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在他死后因为没有留下皇子,霍光就想立武帝的孙子继承帝位,但因为这个孙子刘贺表现得实在不争气,荒淫无度,所以当皇帝没一个月就被霍光废除了。
在这之后,霍光又和群臣商议,决定拥立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已继位,史称汉宣帝。公元前68年,霍光因病去世了,汉宣帝和太后一同主持了他的丧事。当时葬礼举行得十分盛大,霍光也获得了无与伦比的殊荣。《文简集·卷三十八》孙承恩记载:子孟忠实,顾命是承。光辅幼帝,赞治太平。屹然如山,不震不侧。废昏立明,功着汉室。想来一个人全程拥有强大的势力,即使他屡次废立皇帝,但从来没有自己称帝的欲望,就连皇帝也承认他的功劳,这份衷心也算是难能可贵了。
参考文献:《汉书》
《文简集·卷三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