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城市的自我介绍中,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地杰人灵”了吧?如何证明一个地方地杰人灵,那就是列出历史名人来证明,而最具有说服力的,比较受大家喜欢的方法之一,就是这个地方历史上出过多少进士。进士数量是一个地方人杰地灵的重要量化标准,所以统计历史上的进士人数,一直是地方宣传工作的重要任务。
对于韩城来说,其实是不用进士来证明的,因为在进士制度产生千年以前,司马迁就诞生于韩城,所以一位圣人足以支撑韩城人自豪地说韩城地杰人灵了,不服?听听司马迁怎么说:“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不过韩城人并没有躺在圣人身上吃老本,历史上韩城的进士人数虽然比不南方进士富集区,但起码在陕西,韩城的进士人数一直名列前茅。明清韩城县志都不遗余力地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统计,韩城众多文史专家也不断寻找新的资料。设于韩城文庙的韩城市博物馆专门有一个陈列,介绍韩城历史名人,解说词中介绍韩城历史上共产生了115位进士,这个数字在陕西是非常靠前的,因为韩城毕竟只是一个相对偏避的小县。这115位进士站在司马迁身后,地杰人灵就显得更加光辉。
韩城市政协文史资料汇编第三十八期最近出版,取名《韩城历史文化名人》,由韩城当地著名文史专家郭建文老师主编。作为科班出身的历史学者,郭老师长期担任历史课教学任务之外,潜心对韩城历史名人的研究,对韩城历史上的进士人数给出了最新的数字: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的张昪到清末的光绪二十一年的曹邦彦,共有进士106人,武科进士16人,合计122人。这个数字相比以前的115人,虽然只增加了几人,但在韩城名人研究上是一大进步。宋以前韩城有没有进士,有多少人,都是谁,还有待继续研究。
基层的文史工作者在研究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恐怕就是资料收集。司马迁能成为史圣,正是因为一部史记开创了中国史学先河,司马迁之所以能完成史记,利益于其家族史典周史,能够接触到权威的历史资料。韩城市政协是韩城文史研究的主力军,通过编写文史资料汇编的形式,提供了详实的韩城文史资料,为宣传韩城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源泉。韩城市政府官网专门有一个资料库,收录了韩城相关的志书及资料,非常亲民,可惜,除了个别志书,大部分资料都是影印,读起来非常不方便,显得有点美中不足。
文史资料只有成为研究资料,宣传资料才能发挥其作用。韩城市政府官网资料库中的许多部门专志,其版权应该在政府相关部门,所以政府协调相关部门贡献版权,将资料库的资料全部提升为数字版本,对于有些资料也可以采取协商的方式,通过版权所有者捐赠或者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提升为数字版本,这样会吸引更的爱好者参与到韩城文化的研究队伍之中,这也是对外开放的一种表现。
韩城历史上的122位进士,是韩城发展的一个个坐标,将这些坐标联系起来,就可以简单地画出韩城发展的历史轨迹。从郭建文老师汇总的资料来看,韩城的进士绝大部分最终都走出韩城在外地为官,既有王杰、张昪这样位极人臣的高官,也有强克捷、师长治这样的忠烈县令,还有如王家、解家、卫家等家族式的进士大户,为我们研究人才成长环境和教育模式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