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近代的几次大的移民,我们肯定就会想到闯关东、走西口。那什么是
“闯关东”
呢?张作霖真的用闯关东粉碎了日本人的移民计划?
这里的
“闯”
就是主动移民,
“关”
指的是山海关。从清末至民国期间,华北地区向东北地区的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就叫
闯关东
。
山海关以东的关东地区清代被认为是满洲人的龙兴之地,从而加强管制。
后来,沙俄凭借人数优势侵入这里,清政府尝到苦果后才彻底放开对汉民封锁,再加上十九世纪时,黄河下游水旱灾害频繁,东北却有大片闲置肥沃土地,开始涌起灾民闯关东浪潮,被称为生活困难者寻求出路的广泛现象。
闯关东这波迁徙以山东、河北、山西、河南、江苏等几省的人为主,其中山东、河北最多。而闯关东的路线有两条,一为陆路,主要是一条顺着海边的傍海路,年轻人多靠步行,也有推着独轮车载着孩子,以及一些农具种子,从山海关——喜风口——古北口等长城各关口出关,进入辽沈地区。
第二条为海路,作为山东半岛的人出发地,有烟台、龙口、青岛等。一帮人租条船漂过渤海湾上岸的港口,主要是大连、丹东、营口。
不管海路还是陆路,过了山海关路线,就重合了一条线。进关东只有两件事,找老乡和找土地,从辽东一直找到吉林、黑龙江。
那几代先人的命运,在李幼斌版的《闯关东》中可以窥见一鳞半爪。
有人可能会纳闷,先辈放着温暖适宜的南方不去,为什么非要去天寒地冻,还多虎狼的东北呢?
最显著的原因就是政府的作用。
其实一开始的顺治年间,关东并不需要“闯”,它是主动招生的。满清入关后,东北地多人少,一片荒芜。清政府为了吸引汉民去开荒,什么优惠政策都用上了。
当时有明文规定,你只要到了东北,就可以把自己当成是在外地开会住宾馆,什么也不用带,连毛巾牙刷都不要。政府会无偿供给你粮食、土地和耕牛,条件是必须加入当地户口,在东北落地生根。
要知道,这种政策就是到了现代也属于优惠的没边了。既不要文凭,也不要资历,转眼间,房子、票子、车子都有了,这种好事,到哪里去找?
可愣是没什么人去。
估计跟宣传不够有点关系,因为那会交通不发达,不太可能专门组一个考察团,开着车把大家先送到东北去看看,亲眼见识一下当地的美丽富饶。至于拍风光宣传片,就是有那资金设备,也不一定有那意识。
加上中国人的乡土观念根深蒂固,轻易都不肯抛乡别土,离开祖辈生息之地,这就造成了政策很优惠,但群众并不踊跃的奇怪局面。
为了完成招生指标,有关方面对勤奋工作于招生第一线的同志也出台了相应激励政策,规定谁能招募到农民来东北的,连科举都不用考就可以给个官做做。
所谓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到了康熙年间,经过十多年的推广,这条好政策逐渐为大家所熟知,往东北去的农民越来越多。
这回轮到政府着急了,因为满族人是从东北发家的,这里是他们的龙脉。人少了固然种不成粮食,但太多了,扰了地方清静,这“脉”还能不能延续得下去就成了问题。
于是清廷赶紧废止招民开垦的政策,并严禁汉人迁入关外,来了个前后两重天。
第二个原因是战乱、天灾和人祸
到了嘉庆初年,老天不给面子,这里闹旱灾,那里发大水,连白莲教也跟着凑热闹,结果河北、山东等地弄得民不聊生。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关东,此为“闯关东”来历。
咸丰年间开始,即1860至1911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1860年正式开禁放垦。
从此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以振兴关外的经济。
这期间,闯关东的百姓已经大规模向黑龙江地区迁移,繁衍生息。
第三个原因就是距离了。
闯关东的多是地少人多的山东人,山东人举家搬迁,肯定不会愿意走太长的路。
关外的东北地区,距离山东最近,而且天然优势就是地广人稀,遍地都是肥沃的黑土地,如果你去了开垦几片土地,你自己就能翻身做地主,是能过上富裕人的生活。不像南方地区,土地都被地主占了,无主之地几乎没有。
第四个原因就是集聚效应。
因为人总是会去相对熟悉的地方,南方虽然安逸,但相对还是陌生,迁往东北的潮流其实由来已久,或者说在大规模迁徙之前,就有人已经陆陆续续的在去了,可能在那或许多少还有个认识的亲戚,或者认识的朋友啊,已经去定了居了。
一来一起去有一个照应,二来就是在去东北打拼的潮流影响之下,很多人就自然而然的认为东北就是好地方了。
第五个原因就是经济吸引。
当然除了来自北方土地的吸引之外,当地发展起来的工业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像日本俄国两个殖民主义国家,当年早就在东北地区投资了很多的工厂、矿井,这些企业需要大量的廉价的劳动力。
最开始的很多工人只是短期的折返山东跟东北之间去打工,尝到甜头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就加入了这个行列。
有人干脆就在东北选择定居,所以慢慢的就成为了闯关东的移民热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在今天东三省的经济比南方差那么点,但在以前东北的经济可不一定比南方差到哪儿去,甚至基本水平会更高,而南方的宗族排斥尤其严重,人口也少不到哪儿去,有人的地方就有圈子,就会有矛盾。所以相比较之下,东北更符合北方人迁徙的要求。
题外话:张作霖真的用闯关东这一人口迁徙策略粉碎了日本人的移民计划吗?
日本人一直想要把张作霖捧为代言人的,张大帅虽然胡子出身,但在大是大非面前还是拎得清的。
张作霖通过一次次谈判,日本在表面得到的实惠不少,比如放宽移民限制,取得东北的土地商租权和内地居住权,又比如在东北增设日本领事馆。
日本人也曾为之狂喜一阵,等清醒过来,却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他们原先想得挺美,要通过扩大移民的办法(原计划是移民500万),今天二十万,明天五十万,后天一百万,最后使东北的汉人变成少数民族,日本人则成为社会主流,不费什么力气,就把东北变成日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没曾想,你快,张大帅更快。张大帅就是闯关东的后代,搞移民?谁怕谁。在他的暗中支持和鼓励下,华人闯关东的速度和人数顿时以N倍增长,从内地省份一车皮一车皮地涌入关内的汉民如长江之水,连绵不绝,而且,个个跑得飞快,愣是把拖着木屐走得慢慢腾腾的日本人给甩在了后面。
更惨的是,等他们好不容易移了过来,竟然发现无房可住。原因是奉天政府发了一条非正式命令,禁止中国人租房给日本人。所谓非正式命令,是相对于正式命令而言的,说穿了就是当事人心领神会,不干不行,却又让旁人抓不到任何把柄的东西。
就这样,再张作霖的一顿操作下,日本人始终未能达成使东北的汉人变成少数民族这一战略目的。
闯关东对中国的文化、经济等各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全国解放后,统计的闯关东后留下的山东人达到700多万,约占当时东北总人口(4000万)17%,而当时全国人口为5.4亿。所以说闯关东“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
总而言之,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可能也不是几个原因就能够概括出来的。那你们觉得还有哪些可能是大迁徙的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