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发根
微信版第1672期
为了更好研究宣传溪口吕辉村为中心的宣南山区红色历史文化,把红色资源利用好、传承好,更好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精神。近期,笔者多次到溪口吕辉等地走访调研,追寻了革命遗址,探访了红色故事,研读了《敬亭战歌》《中国共产党宣城县地方史(一卷)》《中共宣城地方史》《中国共产党宣州组织史》《吕辉》《吕辉村志》等书籍,查阅了宣州区档案馆馆藏老革命及知情群众的口述史资料。对如何在建设繁荣昌盛文化强市总体布局下,立足新时代,在做到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的同时,充分发挥溪口吕辉为中心的宣南红色资源的作用,为乡村振兴赋能,高质量推进溪口吕辉红色历史文化传承有了几点肤浅思考。
一、溪口吕辉村基本情况
吕辉村地处黄山山脉和天目山结合地带,位于宣州区溪口镇南端,东与溪口镇华阳、天竺两村交界,南与宁国板桥相接,西与泾县 爱民、汀溪接壤,全村区域面积 50.42 平方公里,辖 35 个村民组,1200 余户,4040 人口,常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达千余人,是宣州区面积最大的村。境内的万安桥、忠义谷,村内古墓、古道、古树见证了吕辉村悠久的历史。
吕辉村所在的宣宁泾旌地区是我国亚热带丛林北部仅存的原始森林,是亚热带丛林北部过渡带的绿色桥头堡,被誉为绿色殿堂、天然氧吧。这里山峰陡峭、云雾缭绕;这里空壑幽静、溪水潺潺;这里竹海绵绵,树木参天;这里有名花奇木、珍禽异兽;这里有塔泉云雾、狮峰银沟、黄花云尖等名茶,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森林覆盖面积达 95%以上,常年负氧离子 3000-10000,乃避暑胜地。
吕辉村更是一片红色沃土,皖南游击战争的摇篮。这里革命活动早、群众基础好,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各个历史时期的严峻考验,1929年开始,岳西籍共产党员韩步升,就在这里开展了共产党的秘密活动,播撒了革命火种。
1931 年到 1949 年,中共宣城特委、泾旌宁宣中心县委、上浙皖特委、泾旌宁宣县委先后以吕辉村为重要的活动阵地,刘中一、凌霄、洪维恭、李步新、王岐山、阙怀仰、程祥元、胡明、吕辉等一大批优秀共产党人,在这里紧紧依靠人民,以吕辉村的丛山茂林为屏障,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皖南游击战争,历时十八年之久,前赴后继,百折不挠,建立了著名的“泾旌宁宣游击根据地”,并成为“苏浙皖赣广大地区敌后游击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策应渡江战役,为皖南人民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坚持战斗持续时间之长,为皖南革命史上所罕见。
在这波澜壮阔的革命进程中,吕辉村人民紧跟共产党,坚定理想信念,不怕流血牺牲,涌现出了胡承义、吴绍森、董芷卿、胡守安、汪启高、桂柏林、章来旺等众多革命烈士,为吕辉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965 年,为缅怀和纪念在这里战斗过的中共泾旌宁宣县委副书记吕辉,当地政府将塔泉大队命名为吕辉大队,后改为吕辉村。2005年,原高峰、狮峰、吕辉三村合并为吕辉村,这是宣州区唯一一个以烈士姓名命名的红色村庄。
二、以吕辉村为中心的宣南革命史
一是革命活动时间早。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29 年冬至 1930 年,共产党员韩步升在溪口的大麦坑、小麦坑、上塔、下塔、桐坑等地开展党的秘密活动,发展 10 多名进步青年加入共青团、农会和工会组织。1931 年春,“清水寨暴动”后贵池籍共产党员凌霄受党的委派,来到宣城南部山区,与韩步升取得联系,将溪口共青团和农会组织里的骨干董裕芳、胡传恒、王用予、董芷卿、胡守彬、汪启高、张寿山、夏寅发展为中共党员,后经县委批准成立中共宣城南乡区委。宣城特委成立后,中共宣城南乡区委改为宣南特区委,由夏寅、胡必之、汪盛高负责,他们在宣南的东溪、小坑、三坪、孙家坦、八条坑一带发展党员,建立组织。到 1932 年春,宣南特区委有党员 30 余人,是宣州“宣东、宣北、宣南”三个重点革命活动区域之一。
二是革命持续时间长。从 1929 年开始,到 1949 年 4 月宣城全境解放,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以吕辉村及周边地区为中心的泾旌宁宣山区,始终是党领导皖南人民开展游击战争的主战场,创建和发展了著名的“泾旌宁宣游击根据地”。泾旌宁宣游击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巩固直到取得最后胜利,一大批革命先烈在这里百折不挠、英勇奋战的光辉故事载入史册,成为后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食粮。
吕辉村的宣南红军游击队会议遗址(汪家祠堂)
三是革命影响范围大。1931年秋,刘中一和凌霄在宣南山区以党团员为骨干,建立了一 支 30 余人的红军游击队(是宣州历史上最早的红军组织),游击队活跃在宣南山区,打击国民党反动派和土豪劣绅,并将根据地发展到泾旌宁宣四县边界地区,面积范围相当于“一个整县”。1935 年 1 月,根据斗争形势变化,洪维恭、李步新研究决定,将中共宣宁泾旌中心县委易名为中共泾旌宁宣中心县委,成立红军游击大队,随着武装斗争的胜利,以宣城溪口、泾县戴杨村、宁国板桥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再次形成。到 1935年底,中心县委领导下的 红军游击队扩大到 200 多人枪,编为 3个长枪队,1个驳壳队,地方赤卫队也得到快速发展,拥有赤卫队员近 300 人,编为 9个队,在赤卫队的基础上,宣城、泾县还成立了两支工农游击队,共 20 多人, 游击根据地扩大到纵横 100 多华里的范围。1937年12月,在溪口千百坑30余名游击队员集中改编加入了新四军1支队。到 1947 年下半年,在苏浙皖部队的支持和配合下,泾旌宁宣地区普遍建立了农会、行政村、妇联和民兵组织,游击队和武装民兵发展到 300 多人,成为皖南最巩固的游击根据地之一,为皖南革命和宣城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是革命遗存遗址多。以溪口吕辉为中心的红色历史时间跨度长、革命活动多。岁月的洗礼,一些革命遗址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通过走访追寻,还有一些革命遗址历历在目,如位于吕辉村孙家坦村民组的宣南红军游击队会议遗址(汪家祠堂),位于四和村小坑村民组一带中共宣城特委红军游击队小坑活动遗址,位于吕辉村西谷山村民组一带红军游击队西谷山活动遗址,位于吕辉村新岭棚村民组的新岭棚乡行政委员会遗址,位于金牌村汪村村民组的洪维恭(中共宁宣旌泾中心县委书记)牺牲地,位于溪口社区三山殿战斗旧址等等。
凌霄烈士(1905—1935)
五是革命事迹和故事多。徜徉在溪口吕辉的村落,偶遇到的村人,对这块红色热土上曾经发生浴血荣光的故事都会娓娓道来,口口相传。在相关地方党史、村志、回忆录等书籍中,关于红色吕辉的故事都有浓墨重彩的描绘,如刘中一和凌霄建立的宣城第一支红军游击队的故事,泾旌宁宣游击根据地的故事,红军游击队改编新四军的故事,刘中一、凌霄、洪维恭、李步新、王岐山、阙怀仰、程祥元、胡明等一大批优秀共产党人的故事,吕辉、胡承义、吴绍森、董芷卿、胡守安、汪启高、桂柏林、章来旺等众多革命烈士的故事等。
三、推进吕辉村红色文化传承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为了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全面提升宣州红色文化影响力,按照建设繁荣昌盛的文化强省建设总体布局,根据《安徽省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条例》等相关规定,思考如下:
(一)编制宣南区域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工作规划,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
宣州区相关部门牵头组织力量,编制以溪口吕辉村为中心的宣南山区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工作规划。该规划要充分挖掘利用宣南山区红色资源和红色历史,有效发挥红色引领作用,充分统筹利用宣南山区及周边优异的自然生态,“皖南川藏线”“十八弯景区”等旅游景点,铁瓦寺、黄丰岭古道、新岭棚古道等历史遗迹,宣笔、堆木画等国家、省级非遗文化,给塔泉云雾、黄花云尖、竹笋、山菌等地方名优特产品等资源禀赋。把吕辉村为中心的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胜势,红色资源让红色资源点燃乡村振兴,让红色资源激活乡村旅游,让红色资源带动一片产业。挖掘好红色故事,规划好旅游线路,开发好旅游产品,打造多条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精品线路,促进红色资源保护传承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二)深化和丰富吕辉红色文化展陈,让红色文化活起来。
全面改造升级原吕辉烈士陈列馆,高质量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新吕辉村红色文化展陈馆。从宣南红色革命在皖南红史的高度、泾旌宁宣游击根据地革命影响的广度、吕辉等革命烈士光辉事迹对传承红色精神的深度等方面全面阐述宣南红色史。做到“三突出”“三兼顾”,突出宣南党组织发展史,突出泾旌宁宣边区革命史,突出吕辉烈士光辉事迹。兼顾宣南山区和泾旌宁宣边区牺牲烈士光辉事迹,兼顾在该区域战斗过的老一辈革命家的英雄故事,兼顾吕辉村在党的领导下,建国后、改革开放时期特别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的巨大变化和成就。丰富展陈内容,讲好红色故事,红史铸魂、以文化人,将其打造成皖南川藏线北线上一颗最耀眼的明珠,成为宣南区域最有影响力的红色旅游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全面普查和保护革命遗址,充分发挥革命遗址在红色传承中的作用。
对红色吕辉为中心的宣南革命遗址全面普查,对遗址系统编号、全面保护。同时挖掘宣传遗址革命故事,把遗址同游、学、研点线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开发利用,打造溪口吕辉红色深度游、学、研线路。深入挖掘溪口吕辉为中心的红色宣南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历史,大力弘扬革命根据地精神。
十八湾大峡谷景区红色游击路
(四)广泛征集红色文物、档案,大力挖掘红色文物、档案故事。
广泛征集红色吕辉及周边区域战斗的红色文物、历史档案,广泛征集泾旌宁宣革命根据地红色文物、历史档案,广泛征集中共宣城区委、中共宣城第一、二、三区委、中共泾旌宁宣委、中共宣南工委等红色文物、历史档案,丰富展陈内容,让这些见证历史的红色文物、档案活起来,火起来。
(五)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高质量谋划红色引领产业发展。
研究和瞄准国家、省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等项目方向,打包整合各类资源,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专项债、红色旅游和文化传承、和美乡村建设等项目和资金。研究设立宣州(吕辉)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基金,采取合作方式,鼓励和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红色吕辉旅游、农特产品、康养、红色教育等相关产业发展。
(作者系中共宣州区党史和地方志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