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中,秦晋两国的兵力对比,其实并没有我们所想的那般的悬殊。《晋书》虽记载,前秦苻坚发兵“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但实际上这个数字是有很大的水分的,虚报军队数量以恫吓对手在古代军事上根本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如赤壁之战,曹军最多就只有二十余万,可却是号称八十万。
同样,在淝水之战中,前秦亦是如此。以当时那个落后的社会生产、阻止,及运输能力,前秦根本就不可能组织起这么一支近百万的大军,将其用于作战。首先,我们要知道,古代军队粮草供应主要依靠三种方式,即屯田、后方运输、前线掠夺,对于前秦而言,此时它并未深入东晋疆域,因此掠夺是不可能的,而屯田,虽可行,但时间太长,这不是想要快速一统天下的苻坚所能等待的。因此,对于秦军而言,军队粮草的供应就只能是靠后方运输。而据宋代沈括在西北边境掌军队运输事务时的计算,古代一支三万的军队,其就需后方三十万的民夫来为其运输粮草。
如此,试想,若前秦真的动员百万大军前往进攻东晋,其就需要依靠三百余万的民户才能支撑这百万大军的日常所需,试问这等庞大的运输力量,是一个才刚刚统一北方的前秦能负担的吗?如若,苻坚真的一意孤行,强征三百余万的民户去运输粮草,那恐怕没等到东晋被灭,前秦就亡于内乱了,而事实上,身为一代雄主的苻坚,他可不会那么傻。
事实上,据史学家的考证,淝水之战,对东晋一战,前秦动用的兵力最多在二十五万至三十万之间。此外,减再掉在淝水之战前,被东晋刘牢之的五千北府兵所击溃的前秦梁成的五万大军,及被前秦慕容暐所丢掉的三万大军,再加上用来牵制桓冲的西府兵,而不能参战的慕容垂的三万军队。实际上,当时前秦军参与到淝水之战中的军队,最多就只有十五万左右。
而反观东晋,虽然东晋朝廷派往抵御前秦入侵的军队就只有谢安所率领的八万北府兵。但是,别忘记,前秦进攻的地方可是东晋经营了十数年的淮河防线,为了抵御北方王朝的入侵,以保江南的安全,东晋在淮河一线可是布置了重兵。因此,加上谢安的八万北府兵,此时东晋在前线的军队不下十万,已与前秦军相差无几。
综上所述,淝水之战,东晋军虽然在兵力上,确是与前秦军有些差距,但是这个差距并没有百万对八万这样巨大的悬殊,最多是十五万对十万这样相对微小的差距。
当然,总的说,东晋却是在相对弱势的局势下,击溃了相对强大的前秦军。
那为何,相对强大的前秦军,最终会被相对弱小的东晋军呢?作为东晋主力的北府军,它真的有那么强吗?
首先,北府军很强,这是事实。历史上,多有史书赞其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精锐之师,如《资治通鉴》载:“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晋书》载:“太元初,谢玄北镇广陵,时苻坚方盛,玄多募劲勇,牢之与东海何谦、琅琊诸葛侃、平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及晋陵孙无终等以骁勇应选。选以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敌人畏之”。在这些史书的笔下,北府军可谓是一支极其强大的军队,是战无不捷,敌人闻之丧胆。
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自北府军建立那刻起,它就甚少有败绩。如太元四年二月,前秦兵俱难、彭超部六万军进攻淮南,包围三阿,数千北府兵驰援三阿,一战告捷,前秦军被迫北逃;太元八年十一月,刘牢之率五千北府兵袭取洛涧,歼灭秦军一万五千,杀梁成。
那北府军为何会这么强呢?其实,很简单,因为北府军的士兵多数都是被胡人欺压或镇压,而被迫逃亡的流民和起义军。可以说,他们与北方的胡人之间是带有杀父、杀妻这样或那样的血海深仇的。试想,就是这么一支对于北方胡人有着深仇大恨的北府兵,一遇到北方胡人,他能不以死拼命吗?而就是这么一支勇而无畏,敢拿命来拼的军队,试问他们的战斗力岂能不强?
其次,北府军的统帅刘牢之等人,他们皆是曾经在北方与胡人进行长时间抗争的百战之帅,是拥有着丰富的统兵经验的,对于胡人的战术,他们也是十分熟悉的。因此,北府军由他们来统领,其战斗力更是呈几何式的增长。最后,北府军的最高统帅谢安,他对北府军也是十分不薄,是好吃好喝伺候着,要钱有钱,要吃有吃,如此在这般待遇下,北府军的战斗力自然就更是强大。
当然,北府军虽强,但前秦军也不弱,毕竟前秦军也是一支曾经一统北方的军队,若无强悍的实力,它岂能一统胡人盘踞的北方呢?因此,东晋能战胜前秦,这之中虽有北府军强悍的因素在,但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前秦会败,更多的是前秦皇帝苻坚的指挥失当。
首先,苻坚过分相信自己的实力,轻视东晋的实力,他认为只要前秦军一到,东晋军就会望风而降,前秦就能轻而易举的一统天下。因此,在淝水之战时,苻坚根本就没有把东晋放在眼里,正所谓“骄兵必败”,你可以在战略上藐视敌人,但却不能在战术上藐视敌人,历代以少胜多的战役,多数都是兵力多的一方在战术上轻视兵力少的地方,最终致使被人用计打败。
当时,苻坚就是这么一位在战略、战术上皆轻视东晋的统帅。他自认前秦军很强大,可以无惧东晋的任何挑战,因此对于东晋的阴谋诡计,他是丝毫不放在心上,如此基于这种轻视的心态,在指挥作战时,苻坚是发出了一系列严重失策的命令,并最终导致了前秦的惨败。
秦晋两军对峙于淝水两岸时,晋军统帅谢玄深知,如若前秦军固守岸边,东晋军就只能是坐以待毙,毕竟兵力不占优势,所以他就耍了一个阴谋诡计,他派人对苻坚说∶“你兴师动众的率军攻入我境内,欲谋夺我朝江山,此时却临水列阵,这分明就是你胆怯了,不敢与我军决战。如若你有勇气,那么你就先退兵数里,等我军全部渡过淝水时,就让我们来一场堂堂正正的决战。到那时我与诸君骑马慢行而观战,岂不快哉?”。
而此时,苻坚在接到这个消息后,前秦军多数将领都劝阻到苻坚不要接受这个挑战,他们认为,前秦军的兵力已是占据优势,此时只要凭据淝水阻截晋军,不让其渡河冲上岸来,然后等待时机,将其消灭即可。但是,骄傲自满的苻坚却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他不以为然地说∶“只管退军,让它渡河,我们以数十万骑兵,逼向河中而歼灭之”。如此,在苻坚的一意孤行下,在决战的紧要时刻,前秦军只得被迫后撤。而未战先退,这向来就是兵家大忌,突然的后撤,让整个前秦军的心里突然出现了一些的恐慌,而在这个恐慌的影响下,曾经严阵以待的秦军,其阵型也开始出现混乱。
也就是在前秦军出现混乱的这个空隙,晋军乘机渡水,未做任何停留,就突然对后退的秦军发起猛攻,而正在撤退的前秦军队,被晋军突然这么一袭击,在本就出现混乱的情况下,其阵脚更是大乱,随之崩溃。而随着秦军的崩溃,前秦军的败退也就随之不可避免。
总的说,淝水之战,前秦军会败,就败在苻坚自己的身上,若是他没有轻视东晋军,而是选择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前秦军虽没有绝对胜利的把握,但也绝对不会败得那么惨。只是,苻坚太骄傲,太轻视晋军,最终其也就败在了这一支被他轻视的晋军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