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逐鹿,桓公志在八方,浅论齐桓公称霸中原的措施
创始人
2024-11-27 09:30:43
0

原标题:群雄逐鹿,桓公志在八方,浅论齐桓公称霸中原的措施

分合是历史进程的一个观察维度。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由分裂走向统一总是伴随着大国的崛起,而由统一走向分裂总是伴随着大国的衰落。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历史进程的分合规律实际上是大国的兴衰规律。

当我们谈及大国的兴衰规律,我们首先触及的问题就是大国的崛起。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过许多王朝,他们力挽狂澜,凭借实力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历史上著名的春秋时期齐桓公治下的齐国就是一个典型。

齐桓公即位之后,明确建立霸业的目标,随后选贤任能,尤其是他重用管仲,推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之后又顺势而为,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对内扶助弱国,对外攘除蛮夷,最终成为可以号令诸侯、匡扶天下的中原霸主。

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以自救

齐桓公接手的齐国,可谓是内忧外困。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战乱不断,这是当时的大环境。而彼时齐国刚刚经历内乱,就连齐桓公即位也是在外部力量的支持下才得以实现的。

对于这样一个积贫积弱,内外交困的形势,齐桓公有着清醒的认识。

他深知,要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必须要有具备经世之才的贤士。因此,他的当务之急是广揽人才,为他出谋划策,成就霸业。

齐桓公依托高傒、鲍叔牙、宁戚、隰朋等贤臣,广开言路,广纳谏言,求贤若渴,礼贤下士。这在当时影响很大。比如齐桓公“五访小官”的事迹。

(齐桓公见小臣,三往不得见。左右曰:“夫小臣,国之贱臣也,君三往而不得见,其可已矣!”桓公曰:“恶!是何言也!吾闻之:布衣之士不欲富贵,不轻身于万乘之君;万乘之君不好仁义,不轻身于布衣之士。纵夫子不欲富贵,可也,吾不好仁义,不好也。”五往而得见也。《韩诗外传》卷六)

当时听闻齐桓公招贤纳士,便有很多人向他举荐贤士。有一次,齐桓公听闻有一个人官阶虽小,但颇有才能,于是前去拜访求教。齐桓公一连去了三次,都没见到那个小官儿。

身边的人就对齐桓公说,“不过是区区一个小官,您堂堂一国之君屈尊降贵前去拜访,去了三次都见不到,那就算了吧!”

齐桓公听了很不高兴,他说,“你这是说的什么话!人常说,小官不求荣华富贵,所以不需要巴结国君,而国君不崇尚仁义,所以不需要礼待小官。他可以不求富贵,但我不能不尚仁义。我势必要去拜访他。”

齐桓公仍然坚持去,最终在第五次拜访时见到了那个小官。

于是,齐桓公“礼贤下士”的美誉开始流传,甚至传到其他诸侯国。一时间许多能人贤士都慕名而到齐国,希望能得到齐国重用。这在《韩诗外传》卷六中有记载。

(“天下诸侯闻之,谓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桓公之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此也。”《韩诗外传》卷六)

当然,最著名的当然还是齐桓公不计前嫌而重用管仲。在“二子争王”的过程中,管仲作为公子纠的谋臣,不仅是齐桓公(当时还是公子小白)的政敌,而且还曾射杀齐桓公,与之结下了生死恩怨。

所以,可想而知,齐桓公即位后,便想要杀了管仲。对此,但鲍叔牙不仅劝止,反而向齐桓公极力举荐管仲,称他有经世之才。而齐桓公真的放下了恩怨,重用管仲,足见其胸怀与气量。可以说,用管仲为相,是齐桓公改革成功的关键,也是他成就霸业的关键。

重用管仲,推行改革以图强

齐桓公重用管仲为相,在齐国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措施涉及政治、经济、贸易、民生等各个领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基于这样一个完备的体系,齐桓公把齐国打造成了一个民富国强的春秋大国。

政治上,管仲推行行政区划的改革,坚持国君以身作则尊重法律。这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创举,既加强了中央的控制力,又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尤其是尊重法律的权威,明确国君应与庶民一道维护法律的威望,这为后世的法治提供了效仿的典范。

经济上,坚持“粟多则国富”,维护农业的根本地位,同时,充分利用齐国背靠渤海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渔业和盐业。这种坚持“多点开花”的多元化的经济模式,激活了齐国的经济。

对外贸易上,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走引结合”模式。

齐国政府积极鼓励本土商人走出去做生意,在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走出去”的商机,是与朝鲜、日本的商贸往来路线“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这在考古方面是有文物佐证的。

同时齐国政府也注重吸引外商到齐国开展贸易,为此提出了很多优惠政策。

比如为了吸引外商来齐国倒卖齐国的“特产”鱼和盐等,齐国政府制定了非常诱人的税收的优惠政策,要么关税与市场管理费只交一种,要么关税降低至2%,要么关税和市场管理费都免交。这些优惠措施极大地促进了齐国的对外贸易。一时间,商贾云集,往来不绝,足见其商业之兴盛。

在民生方面,齐国政府推出“富国先富民”、“贫富有度”、“维护公平”等原则,保证百姓生产和生活的积极性。

《国语·齐语》中有记载:“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

可见齐国政府充分认识到富民的重要性。为了维护富民成果,齐国政府坚持“贫富有度”原则,在土地分配上采用“均地分力”,以土地产出粮食数量为标准来保证实际的“平均”,制定针对不同的土地的折算方法,并在收租时根据土地质量收取相应的租税。这些在《管子》中有明确的记载。

军事上,齐国的军事改革的特点是“兵农合一”的军农一体化模式,这样既保证了生产,又保持了战斗了,既有利于稳定,又能提高作战效率,可谓一箭双雕。

经过一整套的内政改革,齐桓公治下的齐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弱国小国,一跃晋升为民富国强的强国大国。

在王室衰微、礼乐崩坏的权力真空期,依仗雄厚的国力,齐桓公带领齐国迈向“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国际大舞台可以说就是顺势而为了。而且有雄厚的实力,齐国在诸侯之间展开博弈就显得从容许多,也越来越游刃有余了。

顺势而为,“葵丘会盟”以称霸

春秋时期,周王室日渐式微,礼乐崩坏,诸侯早有各自为政之心了。

孔子说,“天下有道,征伐礼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征伐礼乐自诸侯出”。

尽管周王室衰微,但周天子的名分还在,周礼表面上在诸侯中还有一定的影响。有鉴于此,齐桓公称霸是以“征伐礼乐”开始的,而且是利用周天子的名分来为自己的行为“正名”,这个策略不可谓不巧。

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齐国于齐桓公二十二年击败山戎,帮助小国燕国解除了山戎的威胁,这一仗为齐国赢得了扶助小国的国际声誉。

随后齐国又出兵帮助邢国击败北戎,彼时已经获得一定国际声誉的齐国获得了其他诸侯的援助。而在之后的援邢抗狄的战争中,齐国与宋、曹组成了联军一举击败了狄军。自此,齐国“扶助小国”的军事援助行动中不再是单独作战,而是与其他诸侯组成联军协同作战。

最值得一提的是,齐国与鲁、宋、陈、卫等组成强大的诸侯联军讨伐楚国,以强大的武力震慑,迫使楚国订立“召陵之盟”。此举有效地遏制了楚国的肆意扩张,维护了中原诸侯的共同利益。

彼时,齐国已经通过“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将各诸侯重新凝聚在自己周围。齐国以一个大国“重礼”“守信”“讲义”的责任和担当获得了诸侯的称赞和拥戴。

接着,齐桓公便顺势而为,最终水到渠成。齐桓公三十五年,凭借自身的影响力,齐国在葵丘召集鲁、宋、卫等诸侯一起举行了“葵丘之盟”,周天子也派了代表参加。

在会盟现场,诸侯订立了盟约,周天子还特别册封齐国为“诸侯长”,由此齐国中原霸主的地位正式确立。

齐桓公称霸之后曾多次召集诸侯举行会盟,均得到绝大多数诸侯的响应,“可谓是诸夏之基本结合”。

(“齐桓公会诸侯十五次,宋每次必预。其次为鲁、郑、陈三国,各得十次。又次卫,得九次。又次为曹、许,各得七次。其中尤以齐、鲁、卫、曹、郑、宋六国,可谓是诸夏之基本结合”钱穆《国史大纲》)

结语

齐桓公重用管仲是他成就霸业的关键。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管仲,齐桓公的成就不可想象。因此,每每提及齐桓公,必然会提及管仲。齐桓公与管仲可谓是相互成就。

齐桓公因管仲的辅佐而成就春秋霸业,管仲因齐桓公的重用而成为一代名相。齐桓公与管仲相互成全,最终名垂后世,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得。

当我们再次回顾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我们还是会为管仲的大智慧所深深折服,为齐桓公的高瞻远瞩、志存高远而赞叹不已。无论是为管仲而看齐桓公,还是为齐桓公而看管仲,我们总能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而这些闪光点正是大国崛起的必备要素。古往今来,无不如此。

参考文献

蒋建安.论春秋时期的霸主[D].兰州大学,2017.

牟紫.齐桓公礼贤下士[J].文史杂志,2022(02):52.

杨洋.从管仲改革的历史智慧看“四个全面”的历史意义[C]//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十一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出版者不详],2016:117-119.

裴世东.管仲改革对当代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启示[C]//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5第十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三).[出版者不详],2015:48-50.

杨新亮.海王之国:先秦齐国海洋文明考论[D].中国海洋大学,2012.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晚...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入夏以来,断断续续总能在朋友...
原创 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授予了1614名开国将帅,这些将帅们在革命战争年代立下了赫赫功勋,因此在新中国...
原创 端... 引言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诞生了无数的珍贵文物。 惜近代以来,海量文物惨遭劫掠,流失海外,数量或达超一...
原创 尉... 熟悉唐朝历史的读者,都应该知道尉迟恭(字敬德),他是唐朝的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后世还...
原创 国... 前言: 解放战争的最后一步,我党攻势凶猛,国民党被迫从大陆逃到台湾,兵力大多已经溃败。 这些逃亡的国...
原创 志... 对于中国而言,抗美援朝一仗奠定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打出了后续数十年的和平发展。 可对于朝鲜来说,这...
原创 5... 众所周知,开国上将共有57人,但是这57人并不都是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其中的王建安将军是在...
原创 孙... 1897年,孙中山先生就与日本友人谈论过推翻清政府后的定都问题,当时考虑的是“一都四京”,他认为中国...
原创 北... 在大家的眼中,宋朝的对外作战是一塌糊涂,被网友戏称为弱宋,契丹人来了打不过契丹,金人来了打不过金人,...